Citation: | LU Yan-qin, LI Jing-ya. Preliminary on the Theory of Value Condition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3, 13(2): 38-44. |
[1] |
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0.
|
[2]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3.
|
[3] |
杨卫军.马克思感性的自然概念及当代启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45.
|
[4] |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54.
|
[5]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9卷)[M].2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574.
|
[6] |
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78.
|
[7] |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1240.
|
[8]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
[9] |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9.
|
[10] |
刘易斯.价值和事实[M]//当代美国资产阶级哲学资料(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4.
|
[11] |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第8卷)[M].纽约:工具书出版社,1972:231.
|
[12] |
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32.
|
[13] |
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0.
|
[14] |
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
|
[15] |
李承宗.和谐生态伦理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76.
|
[16] |
辞海(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