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秦明,赵伯飞,龙建成.学科生态系统模型的建构和解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153-158.
|
[2] |
刘宏林,刘华,赵胜岩.学科建设内涵与体制创新浅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0(6):41-42.
|
[3] |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论文,2003:22.
|
[4] |
罗云.中国重点大学与学科建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42.
|
[5] |
陆军.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12-15.
|
[6] |
龚放.南京大学个案:创建一流大学的方略与路径[J/OL].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pzggs/659435.htm,2005-10-12.
|
[7] |
洪毅.学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的几个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2(1):26-27.
|
[8] |
陈何芳.大学基层学科建设: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13-16.
|
[9] |
刘贵华.大学学术生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论文,2002:9.
|
[10] |
赵德国.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J/OL].http://edu.sina.com.cn/kaoyan/2008yuanshi/index.html,2008-04-23.
|
[11] |
李慧敏.北京市高校重点学科群[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26-133.
|
[12] |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2005年暨“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5-2007)[J/OL].(2005-2007).http://www.bjstats.gov.cn/xwgb/tjgb/ndgb/200707/t20070713_91985.htm,2008-10-14.
|
[13] |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6年北京国家级计划在研项目情况[J/OL].http://www.bjkw.gov.cn/n1143/n1240/n1435/n2006/n2126/5099419.html,2008-06-09.
|
[14]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J/OL].http://www.istic.ac.cn/portals/0/documents/kxpj/.pdf,2006-10-27.
|
[15] |
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2007年北京高校技术转移统计报告[J/OL].http://www.educn/xin_wen_gong_gao_111420081022/t20081022_334236.shtml,2008-08-09.
|
[16] |
鞠春燕.首都高校引进人才状况研究——基于北京市属高校与部属高校的对比调查[J].北京社会科学, 2007(6):64-70.
|
[17]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接收留学生高校名单[J/OL].http://www.bjedu.gov.cn/publish/main/75/1169/11690/11690_html,2008-08-09.
|
[18] |
教育部教育政务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外国留学生情况[J/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9/info33559.htm,2008-09-07.
|
[19] |
刘创,刘红英.学术声誉:大学评价体系建构的基点[J].中国高教研究,2006(6):36-37.
|
[20] |
深圳市网大教育服务有限公司.2008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J/OL].http://rank2008.netbig.com/cn/rnk_0_0_2.htm,2008-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