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CSSCI ) 来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 ( A刊 ) 核心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社会科学 )
  • 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 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宋微

宋微.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1): 77-84.
引用本文: 宋微.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1): 77-84.
SONG Wei.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Local High-level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18(1): 77-84.
Citation: SONG Wei.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Local High-level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8, 18(1): 77-84.

“双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基金项目: 

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宋微(1982-), 女, 河北保定人, 北京工业大学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地方高水平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实验师, 硕士

  • 中图分类号: G647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Promot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Local High-level Univers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 摘要:

    “双一流”政策为地方高水平大学实现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对其快速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以QS亚洲大学排名为基本研究框架,将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与亚洲一流大学在具体指标上进行比较,分析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指出地方高水平大学存在学校声誉及国际知名度较低、师资质量及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端成果产出较少且影响力不足、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提升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brought opportunities to the connot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high-level universities, and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o the rapid promotion of their ow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QS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 system,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ese local high-level universities respectively by comparing with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Asia,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hinese local high-level universities have lower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the further needs of teachers' structure optimization, low output of high-leve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ack of influence and have low degre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etc.,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5年10月, 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方案》),提出到2020年、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基本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名单包含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自此,“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实施操作阶段。作为继“211工程”“985工程”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又一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双一流”建设必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必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双一流”建设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杰米尔·萨尔米[1]在其著作《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中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内涵、特征,并讨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途径;王英杰等[2]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以11所世界一流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世界一流大学的理念、特征、职能、共性与个性等;郭丛斌等[3]以《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为分析框架对5所亚洲名校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与问题等等。总之,已有研究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对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方法涉及定性分析、量化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双一流”建设的内涵、特征、成功经验、建设路径、评价体系等, 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或与世界一流差距较小的世界或区域范围内高水平大学、学科,通过研究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设经验及策略。

    “双一流”政策的出台,对我国大学的办学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与“211工程”“985工程”相比,“双一流”政策坚持问题导向,打破身份壁垒,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合理选择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科学规划、积极推进”,为所有高校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良好平台。可见,冲击世界一流不再只是少数重点大学的特权,“双一流”政策为我国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尤其是担当地方高校“排头兵”的地方高水平大学[4]实现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利好政策[5],为其迈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发展机遇。与此同时,该政策也给地方高水平大学带来了巨大挑战:快速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或学科成为地方高水平大学战略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国际竞争力排名的视角看,目前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国际竞争力还十分滞后,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及国际影响力与国内外一流大学都有较大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以QS亚洲大学排名为基本分析框架,通过对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与亚洲一流大学的比较,分析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有效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地方高水平大学迈向“双一流”提供经验与借鉴。

    ① 本文中地方高水平大学指地方所属的“211工程”大学与“省部共建”的地方大学。

    大学排名自产生以来就备受争议,尽管相关理论和技术并不完美,但大学排名对院校及其利益相关者如学生、用人单位及政府等产生的影响是无法回避的,如何正确认识、合理利用大学排名, 是每个大学都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与在本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学排名不同,大学国际竞争力排名主要是通过一些可量化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客观指标对不同国别重点大学的学术能力和学术表现进行评价和比较。近年来,随着“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以及高等教育国际竞争的加剧,大学越来越关注自身在世界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各大学国际竞争力排名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对于各大学而言,大学国际竞争力排名所带来的全球意识是不可否认的——排名已经成为发现国际竞争对手,寻找国际合作伙伴,制定赶超目标的工具,也是大学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证明自身实力的证据之一[6]。当前影响力较大的大学国际竞争力排名主要有4个: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从不同视角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一流大学国际评判标准,为大学国际竞争力的界定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其中,国际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自2009年起与韩国《朝鲜日报》合作并连续8年推出的QS亚洲大学排名(QS Asian University Rankings),在亚洲特别是在入围高校数量日益增多的中国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随着《“双一流”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积极采用第三方评价”,利益相关者对影响力较大、高校认可度高的第三方评价体系的接受度、认可度明显提高。

    QS亚洲大学排名是在QS世界大学排名基础上,针对亚洲高校所推出的地区性大学排名。该榜单于2009年首次发布,随后每年更新。此排名的部分准则与QS世界大学排名一样,但也修改了一些指标及权重,故两者在同期所给出的亚洲大学的排名并不一致。该排名在展示大学最近1年各项指标表现的同时,试图反映其在过去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个世纪的声誉、努力及成就, 得到社会和高校的广泛认可。

    QS亚洲大学排名的原始数据主要有3个来源,分别为声誉调查、文献数据库及高校数据采集。例如2014年,QS大学排名中“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分别来源于最近3年对全球63 700名学者和28 800名雇主的问卷调查[3]。其中,学术声誉调查数据按地区进行加权处理,在5个学科领域分别进行统计计算得到最终结果,而雇主声誉调查则对所有学科一视同仁。每个指标的计算都运用Z分数法,以确保其在总分中的相应比例,以避免某个指标的突出表现对整体结果产生的过度影响,从而确保排名的可靠性[7]。与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有关的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文献数据库Scopus,这主要是因为“Scopus数据库中收录的学术期刊覆盖面更广,针对非英语论文的政策更加得当,这使它能更加有效地区分排名较低大学的科研生产力和质量”[7]。此外,师生相关数据全部由参与排名的高校报送,QS通过多方信息的比对来提高数据的可信度,以防止高校人为操控数据。

    2016年最新发布的指标体系。包括10个评价指标(见表 1)。根据各方反馈意见,QS对2016年排名指标体系进行了微调,与之前的指标体系相比,新增了“博士教职工比例”指标(权重占5%),将生师比、篇均引用率、师均论文数权重均降低5%。此外,将雇主声誉权重提高10%,使QS注重“声誉”指标的特征更为突出。由2016年排名指标体系可以看出,QS亚洲大学排名分为两大类指标:主观性指标占50%,包括学术声誉(30%)、雇主声誉(20%),其结果完全依赖于QS全球大学学术声誉调查和雇主声誉调查。客观性指标占50%,包括8个指标,其中,师均论文数、篇均引用率2个指标用于评判大学的科研实力,总权重为20%;生师比、博士教职工比例2个指标用于衡量大学的教学质量,总权重为20%;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入境交换生比例、出境交换生比例4个指标用于考量大学的国际化水平,总权重为10%。8个客观性指标全部基于可量化的硬性数据。

    表  1  2016年QS亚洲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8]
    比较指标/% 评价指标 权重/% 数据来源
    主观性指标(50) 学术声誉 30 根据QS开展的全球学术声誉调查、雇主声誉调查获得,均采用近3年的数据
    雇主声誉 20
    客观性指标(50) 篇均引用率 10 来源于Scopus数据库,采用近5年的数据
    师均论文数 10
    生师比 15
    博士教职工比例 5
    国际教师比例 2.5 由参与排名的院校提供
    国际学生比例 2.5
    入境交换生比例 2.5
    出境交换生比例 2.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文把近3年在QS亚洲大学排名中一直位于前20名的大学界定为亚洲一流大学。满足该条件的大学共有19所,大学名单及其2014—2016年排名情况详见表 2。19所亚洲一流大学中,2所来自新加坡,6所来自韩国,5所来自日本,6所来自中国(其中4所在中国的香港)。3年间,尽管QS亚洲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权重有所调整,但排名亚洲前20的大学其排名位次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体现出这些大学软硬实力的稳定性,是当之无愧的亚洲一流大学。

    表  2  近3年位于QS亚洲大学排名前20的大学及排名情况
    学校 国家 2014年排名 2015年排名 2016年排名
    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 1 1 1
    香港大学 中国 3 2 2
    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 7 4 3
    香港科技大学 中国 5 5 4
    清华大学 中国 14 11 5
    韩国科学技术学院 韩国 2 3 6
    香港城市大学 中国 11 9 7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 6 6 8
    北京大学 中国 8 7 9
    首尔大学 韩国 4 8 10
    浦项工科大学 韩国 9 10 12
    东京大学 日本 10 12 13
    东京工业大学 日本 15 15 14
    京都大学 日本 12 14 15
    高丽大学 韩国 18 19 16
    大阪大学 日本 13 13 17
    延世大学 韩国 16 18 18
    成均馆大学 韩国 17 17 19
    日本东北大学 日本 18 20 2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中国能够进入QS亚洲大学排名前200名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屈指可数,仅有3所,分别为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因此,本文选取以上3所大学作为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的代表,与亚洲一流大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为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及借鉴。

    3所地方高水平大学近3年排名变化情况见表 3。其中,上海大学排名最高,近3年排名变动不大,徘徊在70名左右;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排名与2014年相比有所下降,但2016年有较大突破,首次进入亚洲百强;苏州大学一直在接近200名的位置,但排名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 近3年排名每年提升约10名。根据各大学制定的发展规划,上海大学发展战略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提出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苏州大学则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并以“国际知名带动国内一流”作为其发展思路。3所高校在其发展规划中都对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冲击世界一流提出了更高要求,其近3年的QS排名呈现稳中有升态势,表明3所高校围绕各自发展目标采取的办学战略取得了一定成绩,学校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得到社会和国际相关机构的认可。然而,与排名稳定在前20名的亚洲一流大学相比,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差距体现在哪些方面?究竟存在哪些实力短板与发展瓶颈?这需要以指标体系为切入点,结合各项指标及得分情况进一步深入分析,从得分变化及比较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表  3  2014—2016年3所地方高水平大学与亚洲一流大学得分对比
    年份 学校 排名 总分 学术声誉 雇主声誉 生师比 博士教职工比例 师均论文数 篇均引用率 国际教师比例 国际学生比例 入境交换生比例 出境交换生比例
    2014 亚洲一流大学 95.6 98.3 97.4 96.2 / 75.9 92.9 66.2 79.2 63.3 58.7
    上海大学 72 58.6 74.2 66.2 56.4 / 43.2 34.6 27.1 20.8 1.9 95.6
    北京工业大学 118 45.8 49.3 52.9 51.1 / 66.4 10.2 27.9 13.9 10.1 11.2
    苏州大学 191~200 /
    2015 亚洲一流大学 98.6 98.4 96 75.9 / 93.5 67.9 75.9 67.4 75.4 93.5
    上海大学 75 58.8 69.6 77.7 / 48.2 28.1 96.3
    北京工业大学 131 45.5 42.7 62.9 / 66.8 9.6 11.9
    苏州大学 181~190 /
    2016 亚洲一流大学 95.1 97.7 97.4 93.5 93.8 74 92.7 65.7 70.1 63.8 65.5
    上海大学 69 59 67.1 73.2 51.2 55.9 49.7 49.9 25.5 11.5 3.1 4.0
    北京工业大学 100 47.7 40.8 55.8 45.4 66.3 73.4 16.8 22.6 11.8 28.4 56.9
    苏州大学 169 33.8 14.3 10.4 73.5 26.8 34.5 90.2 5.9 35.6
    注:数据来源: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asian-rankings,2016-12-17。 “—”表示该分项指标得分没有公布。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计算19所亚洲一流大学在各指标分项得分的平均分,将3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各项指标得分与以上平均分进行比较分析。2014—2016年3所地方高水平大学与亚洲一流大学得分对比情况见表 3,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竞争力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

    QS亚洲大学排名中, 学术声誉、雇主声誉2个主观性指标占据了一半的权重,可见QS亚洲大学排名对于学校“声誉”的重视程度。从大学排名的角度看,声誉调查可以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的具体数据,可使不同大学之间进行比较。3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学术声誉、雇主声誉与亚洲一流大学的差距均在20%以上,以2016年得分为例,学术声誉差距为30.6~83.4分,折算到总分,由学术声誉差距引起的总分差为9.18~25分;雇主声誉差距为24.2~87分,折算到总分,由雇主声誉差距引起的总分差为4.8~17.4分。反映出地方高水平大学声誉较低、国际知名度有待提高。由于“声誉”指标的纯主观性,以及地方高校长期以来的地方性、区域性,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声誉”指标上与世界知名大学、我国部属院校等相比都具有天然劣势,需要在多方面付出比这些大学更多的努力。

    各大学国际竞争力排名对师资的评价方法、内涵等有不同诠释,QS认为生师比虽然简单,但却是衡量教学质量误差最小的指标。2016年,QS亚洲大学排名增加了博士教职工比例指标,从另一角度来衡量教学质量。

    近3年,地方高水平大学生师比、博士教职工比例等指标与亚洲一流大学平均分差距在20%以上,以2016年得分为例,3所大学生师比与亚洲一流大学差距为20~48.1分,折算到总分,由生师比差距引起的总分差为3~7.2分。通过QS官网提供的师生数据计算可知,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生师比分别为12.2、13.1、9,得分分别为51.2、45.4、73.5分,而亚洲该指标排名第一的日本昭和大学生师比仅为1.65,得分为100分,相比之下,几所地方高水平大学生师比偏高。此外,3所地方高校博士教职工比例与亚洲一流大学差距为27.5~67分,折算到总分,由博士教职工比例差距引起的总分差为1.4~3.4分,因此,博士教职工比例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总体而言,师资数量、质量及结构都有待进一步优化。

    论文及其被引用情况在很多大学排名中都被用来评估大学的科研质量,QS亚洲大学排名中, 具体指标包括师均论文数、篇均引用率,2个指标的结合兼顾了大学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3所地方高水平大学中,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师均论文数得分为73.4分,与亚洲一流大学平均分74分相差无几,在该指标项中领跑三校;苏州大学该项得分最低,为34.5分。通过Scopus数据库对各高校5年内师均论文数进行计算可得,北京工业大学5年内师均论文数为7.95篇/人,与亚洲该指标最高的日本丰田工业大学(32.15篇/人)相差24.2篇/人,差距较为明显,相比之下,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师均论文方面劣势更为明显。

    苏州大学2016年篇均引用率得分90.2分,与亚洲一流大学平均分92.7分非常接近,在该项指标中领跑三校;而上海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该指标得分分别为49.9、16.8分,与亚洲一流大学差距分别为46%、82%。尤其是北京工业大学,师均论文数居三校第一,而篇均引用率则远低于其他两校,可以看出,相比于发表论文数量,北京工业大学论文影响力有更大提升空间。而苏州大学虽师均论文数三校中最低,篇均引用率却是三校中最高,表明其论文影响力高于其他两校较多。

    Scopus数据库收录的均为高水平中英文期刊,对论文质量要求较高,而高被引论文则对论文的质量及影响力要求更高,三校具体数据显示,个别地方高水平大学在科研成果数量、质量或影响力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但整体而言仍是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弱势指标。

    QS亚洲大学排名国际化指标共4个,含国际教师比例(2.5%)、国际学生比例(2.5%)、入境交换生比例(2.5%)、出境交换生比例(2.5%)。

    在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入境交换生比例几个指标上,地方高水平大学比亚洲一流大学平均分低50%以上。以2016年得分为例,3所高校国际教师比例与亚洲一流大学差距为40.2~59.8分,折算到总分,由该指标引起的总分差为1~1.5分;国际学生比例差距为34.5~58.6分,折算到总分,由该指标引起的总分差为0.9~1.5分;入境交换生比例差距为35.4~60.7分,折算到总分,由该指标引起的总分差为0.9~1.5分。表明地方高水平大学国际教师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入境交换生比例均较低,与亚洲一流大学相比差距明显。出境交换生方面,上海大学2014—2015年得分均超过了亚洲一流大学平均分,显示出较大优势,但2016年得分降低到4分,与亚洲一流大学拉开较大差距,稳定性不够。尤其是苏州大学,2014—2015年,4个国际化指标均在150名之后,2016年,国际学生比例有较大提升,但国际教师比例及入境、出境交换生比例位于200名之后,与亚洲一流大学差距非常大。因此,地方高水平大学存在国际化程度和质量不高、稳定性差的问题,这既制约了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国际声誉。

    “双一流”背景下,提高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战略对地方高水平大学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其自身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国际竞争力排名使大学在认识自身国际竞争力状况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剖析、问题诊断,有利于大学发现自身优势与不足,为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目标和依据。然而,排名次序的提高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各大学追逐的目标,排名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大学置于国际视野、国际背景中,对大学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精准定位, 帮助大学重新审视自身如何在“双一流”政策引领下谋求新的发展。影响大学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针对以上分析中反映出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在任何大学排名中,最为核心的要素都是指标体系,它是整个排名的具体可操作化的行为指南。因此,高校合理运用大学国际竞争力排名的前提是深入研究其指标体系, 包括排名评价标准和计算方法等。已有研究表明,包括耶鲁大学在内的很多世界一流大学都安排专人或课题组研究大学排名的影响及具体表现,我国高校中,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高校也成立课题组研究大学国际竞争力排名的指标体系及高校排名变化情况,为推动高校建设提供参考和服务。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而言,想厘清大学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并进一步发现与其他高校的差距,深入研究排名指标体系是必须做好的基础性工作。

    相比主观性指标,可量化的客观性指标能更清楚地看到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与亚洲一流大学的差距,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QS亚洲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包含8个客观性指标,除与论文相关的2个指标来源于Scopus数据库外,其余6个指标全部由参与排名的学校提供。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数据统计及监测工作,首先,建立全校统一的数据收集、统计和分析平台,确保向排名机构提供可靠的数据源,避免由于信息不足或错误引起的排名结果偏颇。其次,指定专门的人员或部门与排名机构对接,与之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积极提供相关数据,同时使排名机构认识和了解高校。再次,加强数据核实工作,追踪学校提供的数据与排名机构用于排名的数据是否一致、有何出入等,如果数据有误,应及时与排名机构联系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进一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避免错误结果的出现。在数据准确的基础上,有效利用数据与其他学校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自己学校在各指标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与不足。

    作为一种纯主观评价,“声誉”调查没有明确清晰的因素指标,而是一种综合性的、质的评价[3],是以大学外部的视角看待一所大学的综合水平,教学水平、科研质量、国际化程度等都可能会影响一所大学的声誉。学术声誉侧重衡量一所大学的学术质量在学术界及社会上的影响力[9],而雇主声誉则从毕业生质量的角度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其标准都基于社会对大学的认可和尊崇。相比于客观性指标,通过学术声誉、雇主声誉体现出来的大学社会形象,带有一种感性的认识。大学声誉是大学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总体情况的反映,是大学的公众印象被反复强化的结果。不同于论文发表、生师比等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的数据,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没有捷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精神文化、学术资源、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等多方面长期的积累和沉淀[10]。大学的自身改革对于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及毕业生质量,提升办学实力及核心竞争力,是提高大学声誉的基本前提和关键要素,应始终伴随于大学的办学过程。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承载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11],更应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大好机遇,改革创新,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突破口,逐步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切实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及国际竞争力。此外,声誉对大学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不容忽视,大学应采取多种措施,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合作,提高国际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发挥海内外校友力量等有效手段全方位扩大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师资队伍是大学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一所大学或一个学科迈向世界一流,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顶尖、国际影响力大的师资队伍,聚集一批世界公认的学术权威和大师[12]。《“双一流”方案》提出的五大建设任务中第一条即为“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聚集世界优秀人才”。地方高水平大学与“985”高校及其他部属高校相比,在引进高层次师资方面有一定劣势,如何补齐师资队伍建设这一短板,要求各地方高水平大学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引进和培育相结合的多途径建设机制,逐步优化师资质量和结构。一方面,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完善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优越条件,加强软硬件支持,营造学术氛围等措施,积极延揽国内外知名学者、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提升高校专业与学科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已有师资队伍培育,特别要加强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的培育力度,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引进还是培育,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都是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应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此外,“高学历”虽并不能等同于“高素质”或“高水平”,但相关研究表明,这两者之间呈高度的正相关,很多世界一流大学都拥有非常高的博士教职工比例,博士教职工比例在很多大学排名中都被用来衡量师资水平及教学质量。因此,师资学历结构也应是地方高水平大学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应在人才引进、师资培育等方面加强对教职工学历水平的关注。

    科学研究, 特别是重大科学研究的能力是衡量地方高水平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5]。与亚洲一流大学相比,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在科研实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应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以科研质量的提升为重点,努力实现从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提升为主的转型。目前,很多地方高水平大学仍缺乏持续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高水平大学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首先,高校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设立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划定科研成果和学术刊物等级范围,制定政策保障及科研激励措施,提高师生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提高师均论文数;其次,建立高被引论文奖励机制,鼓励师生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论文尤其是英文论文,从而有效增加论文引用率,提高高校科研实力。

    当前环境下,各高校对于科学研究普遍重视,很多高校在此方面已经作了一些调整,如北京工业大学对其《科技奖励办法》进行修订,包括调整奖励范围并加大部分高端成果的奖励力度等具体措施,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势必会显现出良好的效果。

    国际化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是“双一流”建设提出的改革任务。地方高水平大学长期以来扎根地方与行业,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以及“双一流”政策引领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只有拥有全球意识,走国际化之路,才能夯实发展根基,强化办学特色,进而更好地服务国家,更快地走向亚洲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结合与亚洲一流大学比较情况,地方高水平大学应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第一,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吸引国际教师,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地引进国际优秀学者。而提高国际教师比例,更重要的是切实发挥国际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建立有深度、有实质性的科研合作,通过教师访学、主办或承办国际会议,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的制定、国际教育教学评估和认证等多种形式的工作中,逐步提高高校知名学者在国际相关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而有效提升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制定有效激励机制支持学生广泛参与校际交流合作项目,在提高出境交换生比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过程。

    第四,进一步加强留学生招生宣传、交换生项目宣传与高校形象推介工作,建立更加符合留学生个性化特点的培养体系,不断提高留学生来源与学科背景的多样性,有效提高国际学生及入境交换生比例,全方位扩大地方高水平大学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 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切实提升国际竞争力、冲击世界一流的道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任重而道远。在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所有地方高水平大学均进入“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特别是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3所地方高水平大学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充分表明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同样可以大有作为。“双一流”政策打破“终身制”,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和管理,因而,对于地方高水平大学而言, 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建设学科名单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更是一场激烈而残酷的竞争。入选名单仅是起点,后续建设才是更大的考验。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双一流”建设中脱颖而出、彰显特色,需要地方高水平大学在“双一流”建设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 表  1   2016年QS亚洲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8]

    比较指标/% 评价指标 权重/% 数据来源
    主观性指标(50) 学术声誉 30 根据QS开展的全球学术声誉调查、雇主声誉调查获得,均采用近3年的数据
    雇主声誉 20
    客观性指标(50) 篇均引用率 10 来源于Scopus数据库,采用近5年的数据
    师均论文数 10
    生师比 15
    博士教职工比例 5
    国际教师比例 2.5 由参与排名的院校提供
    国际学生比例 2.5
    入境交换生比例 2.5
    出境交换生比例 2.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近3年位于QS亚洲大学排名前20的大学及排名情况

    学校 国家 2014年排名 2015年排名 2016年排名
    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 1 1 1
    香港大学 中国 3 2 2
    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 7 4 3
    香港科技大学 中国 5 5 4
    清华大学 中国 14 11 5
    韩国科学技术学院 韩国 2 3 6
    香港城市大学 中国 11 9 7
    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 6 6 8
    北京大学 中国 8 7 9
    首尔大学 韩国 4 8 10
    浦项工科大学 韩国 9 10 12
    东京大学 日本 10 12 13
    东京工业大学 日本 15 15 14
    京都大学 日本 12 14 15
    高丽大学 韩国 18 19 16
    大阪大学 日本 13 13 17
    延世大学 韩国 16 18 18
    成均馆大学 韩国 17 17 19
    日本东北大学 日本 18 20 20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014—2016年3所地方高水平大学与亚洲一流大学得分对比

    年份 学校 排名 总分 学术声誉 雇主声誉 生师比 博士教职工比例 师均论文数 篇均引用率 国际教师比例 国际学生比例 入境交换生比例 出境交换生比例
    2014 亚洲一流大学 95.6 98.3 97.4 96.2 / 75.9 92.9 66.2 79.2 63.3 58.7
    上海大学 72 58.6 74.2 66.2 56.4 / 43.2 34.6 27.1 20.8 1.9 95.6
    北京工业大学 118 45.8 49.3 52.9 51.1 / 66.4 10.2 27.9 13.9 10.1 11.2
    苏州大学 191~200 /
    2015 亚洲一流大学 98.6 98.4 96 75.9 / 93.5 67.9 75.9 67.4 75.4 93.5
    上海大学 75 58.8 69.6 77.7 / 48.2 28.1 96.3
    北京工业大学 131 45.5 42.7 62.9 / 66.8 9.6 11.9
    苏州大学 181~190 /
    2016 亚洲一流大学 95.1 97.7 97.4 93.5 93.8 74 92.7 65.7 70.1 63.8 65.5
    上海大学 69 59 67.1 73.2 51.2 55.9 49.7 49.9 25.5 11.5 3.1 4.0
    北京工业大学 100 47.7 40.8 55.8 45.4 66.3 73.4 16.8 22.6 11.8 28.4 56.9
    苏州大学 169 33.8 14.3 10.4 73.5 26.8 34.5 90.2 5.9 35.6
    注:数据来源: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asian-rankings,2016-12-17。 “—”表示该分项指标得分没有公布。
    下载: 导出CSV
  • [1] 杰米尔·萨尔米.世界一流大学:挑战与途径[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2] 王英杰, 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8.
    [3] 郭丛斌, 孙启明.中国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中亚洲五校的对比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4(12):3-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yang201412001&dbname=CJFD&dbcode=CJFQ
    [4] 郑永扣.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35-136.
    [5] 蔡袁强. "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路——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 2016(10):33-36.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ggj201610010&dbname=CJFD&dbcode=CJFQ
    [6] 赵冬梅. 研究型大学国际竞争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48-1012019743.htm
    [7] QS世界大学排名课题组. 2013世界一流大学指南(中文版)[J].世界教育信息, 2012(16):14-16.
    [8] QS世界大学排名官方网站[EB/OL]. (2016-12-17)[2017-08-10].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y-rankings.
    [9] 许甜.国外大学排名中的学术声誉评价理念及方法[J].中国高教研究, 2012(9):52-58.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zggj201209012&dbname=CJFD&dbcode=CJFQ
    [10] 宋微, 肖念.大学排名对院校发展的影响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3(2):27-2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bjyg201302012&dbname=CJFD&dbcode=CJFQ
    [11] 李明.基于模糊DEA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6):73-79. http://www.bjutxuebao.com/CN/abstract/abstract121.shtml
    [12] 李阿瑾.对话"双一流"加快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人力资源管理, 2017(3):124-126.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rlzygl201703097
  • 期刊类型引用(7)

    1. 吕瑞红,杨静,孙德梅,密霞,王新灵. 双一流背景下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与管理.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14): 130-132+138 . 百度学术
    2. 丁文雅,朱小勇,蔡少芳,廖彭莹,王刚,张忠斌. 新时代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探索. 黑龙江医药. 2021(05): 1038-1040 . 百度学术
    3. 罗丽燕,邓小芳,林乐平.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初探. 大学教育. 2020(03): 80-82 . 百度学术
    4. 王红岩,陈爱兵. “双一流”背景下行业特色专业发展的挑战与对策——以昆明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 中国地质教育. 2020(02): 39-43 . 百度学术
    5. 魏菊梅,陈珊珊. “双一流”评定的层次分析模型. 教育现代化. 2019(06): 93-95 . 百度学术
    6. 张羽. “双一流”背景下外籍专家在华高校的文化适应. 办公室业务. 2019(16): 64-65 . 百度学术
    7. 崔建武,王重云,张海艳. 用数据透视高校管理人员现状及问题——以河南某高校为例. 人力资源管理. 2018(05): 132-13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4
  • HTML全文浏览量:  6
  • PDF下载量:  39
  • 被引次数: 9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3-0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2-08-07
  • 刊出日期:  2018-01-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