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ecessity, Scientificity and Focus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ccordance with Local Conditions
-
摘要: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新要求,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方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且迫切,体现在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鲜活力、为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把握新机遇、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指明前进方向。因地制宜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并亲自践行的方法论,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方法、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是统筹发展全局的前提条件、是避免产能过剩的关键举措。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研发通用底层技术;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发展堵点;调整优化金融供给,减轻企业融资压力;完善招才引智体系,锻造人才中坚力量为着力点,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Abstract: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response to local conditions is a new requirement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on how to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which provides basic guidelines and points out methods and paths for local governments to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is important and urgent, reflected in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achiev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provide strong impetus, inject fresh vitality, to foster new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grasp new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ak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s a methodology that the General Secretary has always emphasized and personally practiced.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eek truth from facts, a realistic choice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 prerequisite for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a key measure to avoid overcapacity. Based on the local resource endowment and advantages, all localities should integra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sources, research and develop the general underlying technology; release the potential of data elements, promote region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sist 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 overcome the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increase the financial support, reduce the financing pressure of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talent introduction system, forge the talent backbone as the focus, and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ductivity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
一. 问题提出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2024年政府十大工作任务之首,释放出鲜明信号,即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且迫切[1]。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2]。此后,新质生产力被正式写入中央文件。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3]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
中国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第一,探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科技创新资源转化、整合下,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催生的具有高效能、高质量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具有新科技革命的主导性、新产业赋能的前瞻性和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性等显著特质[5];新质生产力实质上是人更高阶地创造性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现实能力,是以科技创新引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复杂系统,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互联系和作用,展现出以脑力劳动者为主的主体特征、颠覆性创新驱动的技术特征、多要素渗透融合的结构特征、数智化和绿色化产业的形态特征[6]。第二,探究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支撑。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7],也是对生产力经济学理论的拓展延伸[8]。第三,论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新质生产力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9]、加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10]、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11]、数实融合[12]等意义重大。第四,分析促进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推动元素。生成式人工智能[13]、元宇宙[14]、数字化转型[15]、前瞻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培育未来产业[16]、智能制造[17]、数据要素[18]等都能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五,探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科技创新,还要重视组织、管理、制度等要素的重要作用[19],以及强化制度保障、激发创新动能、夯实市场基础、筑牢产业根基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策略[20]。
学界现有研究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支撑、影响价值、推动元素、实践路径的分析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生概念的论述不断更新拓展,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总书记为各地区、各部门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基本原则[4]。目前,学界缺少深入学习领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方法论,这不利于全面科学地理解新质生产力。在各地争先布局新质生产力之际,“因地制宜”四个字极具指向性和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及科学性,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优化金融供给、完善招才引智体系为着力点,助力各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加快培育各具特色的新质生产力。
二.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
一 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
新时代以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2]。高质量发展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不同,注重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科技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然而,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布局大而不强,绿色技术应用不广泛等因素仍制约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就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模式、新的动能。第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例如,发展绿色能源产业、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等,从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激发地方创新活力。通过鼓励地方企业、科研机构在当地特色产业上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可以不断提升地方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推动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鲜活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实践的重大成果,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生产力的现代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义。第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资源和优势,可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中国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减少区域发展的差距,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第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拓展发展路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模仿西方国家的发展路径,而更注重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因地制宜地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拓展发展路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例如,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进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推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产业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新的发展路径。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利用当地的水力、风力、太阳能等资源,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生产和利用的绿色转型。牢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
三 为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把握新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关键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最大程度释放创新动能,最快速度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关系到中国是否能主动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在新赛道上占据发展先机,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第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满足定制化需求。国际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定制化,通过深入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特点和趋势,可以明确目标客户群体和市场定位。结合当地的资源和技术优势,调整产品规格、包装、标识等,开发生产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以适应当地市场需求。利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吸引更多国际合作和投资。第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拓展国际市场。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通过举办品牌发布会、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活动、开拓海外销售渠道、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将当地的新质生产力成果推向国际市场,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实现跨境合作创新。借助国际合作平台,与国外企业、科研机构等进行跨境合作与创新,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这种合作不仅可以分享先进技术和资源,还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和机遇,提升当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 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2023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2]。这既是2024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长期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任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前瞻部署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但始终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涉及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有利于形成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第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通过加强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加工和终端产品制造等环节的衔接,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发展适合当地的新兴产业,通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拓展市场份额等方式,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推动企业向产业链条的上游和中游延伸,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第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通常伴随着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业转型,实现从“制造”向“智造”转变,实现产业的多元化、高端化和智能化发展,从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约束,选择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体系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五 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指明前进方向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特征、路径和目标的集中体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坚持新发展理念指引的同时,也为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指明了方向。第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等手段,推动经济增长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第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条件,灵活地选择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同时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全局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效应。第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新发展理念提倡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注重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在产业布局、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等方面采取绿色技术和环保措施,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统一发展。第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倡导开放合作发展。通过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等方式,拓展市场空间,增加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第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注重共享共赢发展。通过促进产业发展与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广泛惠及,注重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共享。
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性
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方法
因地制宜是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工作方法,蕴含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践行因地制宜的方法论,针对“三农”问题,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23]。因地制宜的方法论取得成效,有效夯实了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与地区情况相适配。
1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科学分析问题,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和措施。因地制宜理念,蕴含着尊重差异、量体裁衣、各取所需的方法论,其本质是实事求是,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高度契合性,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彰显。这种差异化的发展策略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的优势资源,在发展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调整策略,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科学方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刀切”,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是根据各地的发展阶段和条件,确定发展目标、政策和措施,主张量力而行,稳扎稳打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对待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观察和理解。
3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强调精准施策的工作方针
管理部门应围绕各地存在的发展问题和瓶颈,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精准解决实际困难,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涌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估机制,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估,实现对各地情况的精准把握和精细化管理,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支持。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政策,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措施。
二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多样性,发展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套用单一发展模式,而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可以更好地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潜力,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在制定政策和提供支持方面也要做到因地制宜,为各地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引导,推动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实现跃升。
1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地域差异
不同地域所处的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新质生产力发展也会呈现不同的区域特征,应根据各地优势基础,发展特色产业,而不是一哄而上,导致泡沫化。例如,东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应鼓励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展高端制造业;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各异,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就要鼓励其立足自身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同时,完善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消费需求
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和人口稀疏的农村地区存在着不同的消费需求和市场潜力。消费需求是市场的基础和动力,只有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才能获得市场份额、实现盈利并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特点和消费习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定位,对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农村地区消费需求的增长给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根据农村地区的消费特点和需求,针对性地开发和推广适合农村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将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升级。
3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经济发展侧重点不一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盲目跟风,要避免一哄而上、泡沫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辽宁提出着力推进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医药,以及医疗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24];山东推动石化、钢铁等主导产业集约集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三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5];北京布局和启动一批瞄准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产业项目。机器人在“黑灯”工厂上岗、年产千万台手机,创新药研发生产基地即将孕育中国的创新药,人形机器人实验室朝着共性难题攻关,无人驾驶汽车驶入高速公路“赶飞机”……一个个澎湃的场面,拼构出北京厚植新质生产力基础,塑造首都发展新动能的新图景[26]。一系列新目标既蕴含各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决心,又承载“有所为”的强大动力,因地制宜、特色突出。
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统筹发展全局的前提条件
统筹兼顾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应用,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是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是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关系的有效工作方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统筹兼顾辩证方法的重要体现,各地要着眼全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战略定位,走出一条既顺应全国发展大势、又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1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统筹兼顾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
中国传统产业在某些地区已具有丰富的经验、技术和市场基础,仍然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仍需保障现有产业的稳定运行和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传统产业的基础和市场,引入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新兴产业是引领高质量增长的主导产业,具有重要的发展潜力和带动力,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要前瞻布局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方向,支持企业创新、研发和投资,推动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壮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注意产业的融合性发展,促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强化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综合竞争优势。
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统筹兼顾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
产业升级是推动经济转型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优先考虑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品质方向升级。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和新模式,提升传统产业的创新能力和附加值,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当遵循绿色发展原则,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废弃物的减量化和能源的清洁利用,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压力,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统筹兼顾地方利益和整体效益
政府和利益相关方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广泛的沟通和协商,听取各方的声音和需求,将各方的利益纳入考虑,健全评估和监测机制,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以便在发展过程中及时纠正和改进,确保发展策略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各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以长远利益为导向,促进区域间形成高质量的经济合作产业链,在协同合作中实现自身和整体的效益最大化。例如,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北京科技、人才、资本等优势突出;天津在重点产业布局、港口贸易、货运物流等方面具有便利条件;河北在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方面竞争力强、发展空间广阔。京津冀将继续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共同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为重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7]。
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避免产能过剩的关键举措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3]。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客观上就是在发展绿色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避免产能过剩的关键举措。
1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深入市场调研和预测
国家通过深入了解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确保生产力的布局和规模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避免过度扩张导致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出现产品供给过剩、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情况,进而影响经济稳定性。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根据地方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环境特点选择适合的产业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材料和节约能源等绿色资源,降低环境负荷和能源消耗。
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重视绿色技术研发应用
绿色技术指以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技术体系,是支撑和实现绿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改变传统产业高投入、高排放的发展方式,采用能源高效利用的设备和工艺、利用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降低对化石燃料的需求[28]。同时,发展清洁能源技术、环保工艺和节能技术,改善生产过程的环保性能,可以有效助力企业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减量化处理,降低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拓展绿色消费市场
一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推动建立绿色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物流运输到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绿色化改造,有利于提升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化水平,满足消费者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信息披露和消费者参与等方式,提高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水平,建立和推广绿色消费意识和文化,在社会上形成绿色、环保的消费习惯,从而推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绿色消费的增长。
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一 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研发通用底层技术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前沿技术领域的突破式创新始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动力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更要利用好区域间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前沿技术创新,共同研发通用底层技术,为自身及周边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本质驱动力。目前,中国在前沿技术突破方面仍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生态有待完善、国际打压遏制环境尚未根本改善三方面短板,导致区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功能定位缺乏统筹、创新资源难以形成合力、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29],为充分激发区域科技创新活力,切实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亟须重视三个方面。
1 坚持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创新,打好技术攻坚战
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持续创新突破和大规模推广应用,掌握核心技术主导权有利于确保地方产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第一,加强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高端设备、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以及人工智能、云计算、增材制造和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研究项目投入,通过自主原始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话语权。第二,提高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和传感器等关键领域的数字软硬件供给能力,保障数字经济供应链的安全稳定。第三,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吸收和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拓宽创新思路和视野。
2 支持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提高科研转化力
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搭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吸引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集聚。通过设立科研项目资助、创新创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园区等来吸引和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加入,加强政府、企业、学术机构和投资机构之间的密切合作和协同,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和互动,为研发通用底层技术提供根本性技术支持。同时,科研活动应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将科研成果与产业发展需求紧密衔接。鼓励地区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提供技术评估、技术转让、专利申请、市场开发等辅助性服务,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商业化成功率。
3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牵引区域联动创新
领军企业和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动态能力培育不仅是提高国家科技先导能力的基础,也是全面提升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键。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制度环境,通过提供财税优惠政策、降低科研费用、加大科技创新基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同时,企业对科技创新成果享有合法的知识产权,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和著作权,确保核心技术的独立知识产权。以地方领军企业和新型企业为中心,牵引发挥各类企业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新要求新场景新任务,全面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区域联动创新[30]。
二 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推进区域协同创新
数据要素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的核心资源。通过收集、分析和利用多源数据,可以了解地区的资源分布、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等情况,为决策者实时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基于这些数据信息,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和供应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对形成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起积极作用。然而,目前各地区数据要素供给水平不高、互联互通能力不够、产权归属不明确等问题仍然存在,为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还需从三方面入手。
1 提升数据要素供给水平,维护数据隐私安全
数据要素的高质量供给是形成科学决策方案的前提,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坚实基础。地方政府作为公共数据的拥有者,主动公开数据资源,不仅可以增强政府透明度,提升行政管理效率,也可以满足科研机构、企业和个人开展各种研究项目、产品创新和服务提供的数据需求量,不断释放高质量数据资源价值,对社会各领域的研究、创新和发展都产生积极影响。部分企业为规避用户隐私安全泄露风险,不愿共享数据资源,亟需数字技术予以防范。一方面,可以采取适当的物理安全措施、网络安全防护和数据访问控制策略,以减少数据泄露、篡改和未经授权访问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算法对隐私数据实施脱敏和匿名化处理,或采用云存储、分布式存储等方式,提高数据存储的容量和可扩展性,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切实维护用户隐私安全。
2 鼓励数据要素互联互通,破除区域信息壁垒
不同地区和部门拥有各自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要素的互联互通,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各地区和部门的数据资源,发现新的数据关联和洞见,培育新的业务模式,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有助于构建开放、协同的区域合作机制,提升整个地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新型数据基础设施是数据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只有确保数据安全可信流通,才能破除区域信息壁垒,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通过投资和建设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和数据库系统等数据基础设施,提供稳定可靠的数据存储和传输环境,可以有效提升数据交换的速度和效率。同时,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格式,可以消除数据之间的语义差异,推动数据要素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确保不同地区的数据可以互相识别和交互,确保区域间数据信息能够无缝对接和流动。
3 攻克数据要素确权难题,保障数据合规运行
数据确权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的关键步骤,权属不清不仅会影响数据要素的开发利用和流通,也无法保障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创新提出“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的数据产权分置的顶层运行方案[31],从不同角度界定数据要素产权归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阻碍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要素市场培育的难点问题,促进了数据资产交易价值的充分实现。在数据流通运行过程中,要强化数据要素治理监管体系,以政府监管、行业自治、主体自律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来加强对数据要素市场的监管,定期进行数据风险评估和合规审查,确保数据操作符合规定并及时纠正违规行为[18]。
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发展堵点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与之匹配的科学机制、宽松的创新环境和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创新环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科研机构体制机制刚性化、科研项目审批程序复杂、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和国际贸易流通不畅等问题。为确保新质生产力持续涌现,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最大限度集中一切力量,激发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整体效应。
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成果转化
部分僵化的与科技相关的体制机制已成为阻碍创新的绊脚石,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第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简化科研项目审批程序,减少行政干预,提高科技管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二,优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立一套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包括技术转化率、成果实际应用和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指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结合实际需求灵活调整科技创新导向和重点,以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动态变化,加快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和应用[32]。第三,重视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表彰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个人和团队,强化对科研成果原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的认可,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使科研人才收获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
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改善市场环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结合。企业作为创新的主要力量,市场的敏锐性能够激励企业在新兴技术领域进行试错、竞争和合作,从而推动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发展。然而,在一些需要高投入且见效较慢的科技研发领域,政府的主导仍然是必要的。政府应积极改善市场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33]。通过税收政策、法治保护等手段,鼓励、支持和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壮大,为新质生产力涌现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减少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在有前景的领域进行长期投资和创新。
3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开拓发展空间
一方面,持续深化产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开放互利的贸易投资关系,引进先进技术和创新思维,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国内外市场的融合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积极促进人才、资本和技术的跨境流动,有效推动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各国可以打破国界壁垒,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平衡、普惠的经济全球化体系,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和贸易限制措施,简化和加速海关手续,降低物流成本和时效,提高产品的进出口便利程度,打造开放型交易环境。
四 调整优化金融供给,减轻企业融资压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灌溉,特别是资本市场的支持。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我们将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他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服务新质生产力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将全力支持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并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34]。针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服务,要根据技术成熟度、市场发育度变化与各地科教资源、产业基础的差异,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引入数字金融模式、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布局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1 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引导资金流向
各地区面对不同规模企业的发展重点和实际需求,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支持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尤为重要[35]。充分了解企业的风险特征和发展模式,根据企业的风险水平和融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融资产品和服务。对于风险较低的企业,可以提供较宽松的融资条件和更低的融资成本;对于风险较高的企业,可以采取风险分担机制或灵活的担保方式,以降低融资风险。同时,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以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和重点企业,尤其关注高新技术、绿色低碳、普惠小微、先进制造等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域。
2 引入数字金融模式,丰富应用场景
数字金融既涵盖了传统金融机构自身的数字化转型、移动化和互联网金融转型等,也包含金融机构向数字经济领域供给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发展,两者均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一方面,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大模型等创新技术在金融业深入应用,全面改变金融服务的功能、模式和价值,加速资金、信息、数字等要素的自由流通与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不断进化数字金融业务模式,丰富应用场景,形成多样化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网上银行、金融服务外包及网上贷款、网上保险、网上基金等金融服务模式,提升金融市场运行效率,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
3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做好风险防控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务也日益复杂化和数字化。第一,监管机构应提升监管科技能力。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加强对金融活动的监管和风险识别能力。第二,金融机构应主动加强信息披露。及时公开经营状况和风险情况,加强信息的透明度,严厉打击市场操纵、不当交易和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增加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第三,监管机构对金融产品创新应持审慎监管态度。通过制定合适的准入标准和监管规则,引导金融机构在创新中平衡风险和回报,避免过度监管抑制金融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五 完善招才引智体系,锻造人才中坚力量
高素质创新人才能够更好地与高度自动化、高智能化的机器体系协同工作,以推动生产力的提升,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实现新质生产力跃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为他们成才建功创造条件,营造见贤思齐、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创新争先的浓厚氛围,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的卓越工程师队伍[36]。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质量创新主体极为重要,为此要加快完善招才引智体系,锻造人才中坚力量。
1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的人才基础。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更为重要。通过引入跨学科的课程设计、项目驱动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入新兴技术和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创客大赛等科学教育品牌活动,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兴趣,培育更多科技创新后备军。
2 实施灵活人才政策,健全人才引进机制
灵活的人才政策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促进人才的发展和流动。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税收政策、创新创业支持政策、人才住房扶持等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自主研发和投资,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制定更加开放和便利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际知名学者、科技专家和企业家等来华工作。同时,加强对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和留用政策,引导高素质创新人才回国发展,为国内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贡献力量。
3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打造特色人才队伍
人才评价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是人才发展的指挥棒。建立科学、公正、多元化的人才评价机制,从学术成果、创新能力、社会贡献等多个方面对人才进行综合评价,全面评估人才的能力和潜力,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发展机会,避免单一指标导致人才流失。针对区域内主要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工作实际,将绩效评估与人才评价相结合,定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绩效指标,重视企业中的少数产业人才,给予精准奖励。引入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企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实践组织参与评价过程,增强评价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通过精心设计的培养机制,打造具有新质生产力特色的人才队伍,形成地方独特的竞争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差异化发展。
-
[1] 政府工作报告——二〇二四年三月五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 人民日报, 2024-03-13(01). [2]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N]. 人民日报, 2023-09-10(01). [3]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2(01). [4]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 人民日报, 2024-03-06(01). [5] 张林, 蒲清平.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理论创新与价值意蕴[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9(6): 137-14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DSK202306010.htm [6] 胡莹, 方太坤. 再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路径——以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为视角[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24(2): 39-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JZF202402004.htm [7] 李政, 廖晓东.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生成逻辑、原创价值与实践路径[J]. 江海学刊, 2023(6): 91-9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HXK202306010.htm [8] 张文武, 张为付.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理论逻辑、主体架构与实现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1): 56-6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NJSH202401007.htm [9] 张夏恒, 马妍. 新质生产力驱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困境与路径[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91-98. [10] 程恩富, 陈健.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12): 14-2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JJ202312002.htm [11] 王飞, 韩晓媛, 陈瑞华.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 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 当代经济管理, 2024(6): 12-19.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JGL202406002.htm [12] 张姣玉, 徐政, 丁守海. 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双向交互的逻辑机理、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114-124.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3114 [13] 张夏恒, 马妍.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 价值意蕴、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J]. 电子政务, 2024(4): 17-2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ZZW202404002.htm [14] 张夏恒. 元宇宙融合新质生产力的价值维度、实现困境及推进路径[J]. 中州学刊, 2024(2): 55-6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ZXK202402007.htm [15] 张夏恒, 肖林. 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 逻辑框架、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J]. 学术界, 2024(1): 73-8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SJI202401006.htm [16] 焦方义, 张东超.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机理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7(1): 110-11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TGS202401014.htm [17] 王文泽. 以智能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2): 105-11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DJJ202402013.htm [18] 张夏恒, 刘彩霞. 数据要素推进新质生产力实现的内在机制与路径研究[J]. 产业经济评论, 2024(3): 171-18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DCH202403010.htm [19] 魏崇辉.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意涵、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J]. 理论与改革, 2023(6): 25-3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LGG202306003.htm [20] 周文, 许凌云. 再论新质生产力: 认识误区、形成条件与实现路径[J]. 改革, 2024(3): 26-3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EFO202403002.htm [2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 2022-10-26(01). [2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 人民日报, 2023-12-13(01). [23]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 人民日报, 2023-12-21(01). [24] 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23日在辽宁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N]. 辽宁日报, 2024-01-28(01). [25] 山东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N]. 人民日报, 2024-03-17(01). [26] 北京瞄准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N]. 北京日报, 2024-03-18(01). [27]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24-03-20(02). [28] 郭克莎, 田潇潇. 绿色技术与产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J]. 天津社会科学, 2024(2): 99-10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TJSK202402014.htm [29] 盛朝迅.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培育路径[J]. 经济纵横, 2024(2): 31-4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JZH202402004.htm [30] 尹西明, 陈劲, 王华峰, 等.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J/OL].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10[2024-03-2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2.1117.G3.20240221.1012.002.html. [3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22-12-20(01). [32] 石建勋, 徐玲.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及实现路径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 2024(1): 3-1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CJWT202401001.htm [33] 刘文祥, 赵庆寺.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J/OL].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1-11[2024-03-22]. https://doi.org/10.13676/j.cnki.cn36-1224/f.20240305.001. [34] 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N]. 人民日报, 2024-03-12(06). [35] 陆岷峰. 科技金融赋能实体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经典理论、理论框架与应对策略[J/OL]. 改革与战略: 1-13[2024-03-22].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006.C.20240311.0858.002.html. [36] 新华网. 习近平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EB/OL]. (2024-01-19)[2024-03-2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119/43185e4c7b0a4489abd547443a4e084c/c.html. 本刊相关文献链接: [1] 管智超, 付敏杰, 杨巨声. 新质生产力: 研究进展与进路展望[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125-138.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3125 [2] 张姣玉, 徐政, 丁守海. 数实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双向交互的逻辑机理、战略价值与实践路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3): 114-124.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3114 [3] 金碚. 论"新质生产力"的国家方略政策取向[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2): 1-8.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2001 -
期刊类型引用(35)
1. 张夏恒. 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01): 50-59 . 百度学术
2. 张夏恒,戴紫怡. 论新质生产力与政府审计高质量发展. 财会月刊. 2025(02): 84-89 . 百度学术
3. 饶旭鹏,连兴琦. 新质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底蕴. 社科纵横. 2025(01): 42-50 . 百度学术
4. 王家庭,王浩然. 区域一体化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视角. 学习与实践. 2025(01): 72-83 . 百度学术
5. 张弛. 新质生产力赋能河南农产品出口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25(01): 105-107 . 百度学术
6. 邓金兰. 基于CiteSpace的新质生产力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信息系统工程. 2025(01): 121-124 . 百度学术
7. 张夏恒.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01): 112-122 . 百度学术
8. 杨亚雄,王涛. 新质生产力的四重逻辑审思.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1): 19-25+34 . 百度学术
9. 张夏恒. 低空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逻辑、阻碍及建议. 当代经济管理. 2025(01): 17-23 . 百度学术
10. 宋敬敬,王娟,杨艳琼.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5(04): 26-28 . 百度学术
11. 成小平,付焕.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链现代化: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1): 5-21 . 百度学术
12. 余点点冰.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赜. 成才之路. 2025(07): 25-28 . 百度学术
13. 张夏恒. 新质生产力助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逻辑与路径. 社会科学家. 2025(01): 82-89 . 百度学术
14. 林小玉. 新质生产力与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耦合逻辑及实践进路.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2): 106-112 . 百度学术
15. 张海洋. 系统论视域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重庆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02): 71-81 . 百度学术
16. 苏世彬,蔡丽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基于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构建及量化视角. 中国经济学. 2025(01): 1-25+240-241 . 百度学术
17. 张贵祥,李繁繁,叶田阳. 生态产品的“新质”内涵、价值实现区域模式及发展方向. 世界林业研究. 2025(01): 1-8 . 百度学术
18. 孙超,吕凯迪,武普照.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公共投资政策研究. 财政监督. 2024(18): 80-86 . 百度学术
19. 徐礼伯,沈坤荣.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逻辑、内涵与价值. 贵州社会科学. 2024(09): 108-115 . 百度学术
20. 宋虹桥,张夏恒. 数字化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机理、挑战与路径选择.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41-51+73 . 百度学术
21. 张夏恒. 跨境电商驱动新质生产力生成的逻辑解构. 学术论坛. 2024(05): 1-10 . 百度学术
22. 裴茜,吴锋. 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培育乘数效应的作用机理与实践路径.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24(09): 6-11+30 . 百度学术
23. 陈国宏,徐璐. 新质生产力发展下吸引人才优化基层治理的实践——基于辽东地区H县的案例分析.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77-82 . 百度学术
24. 倪红福,冀承,倪滔.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扬弃与超越.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24-35+140 . 百度学术
25. 尹子威,俞晔. 新质生产力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潜在赋能作用. 上海管理科学. 2024(06): 98-102 . 百度学术
26. 孙礼旭,杨小英. 甘肃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山西农经. 2024(24): 186-188 . 百度学术
27. 费艳颖,赵凯. 论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理路、思路与进路.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24(06): 31-40 . 百度学术
28. 李宣霖,尹兴. 以壮大耐心资本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理路、推进困囿与纾解方略. 黑龙江金融. 2024(12): 69-75 . 百度学术
29. 纪志耿,伍艳. 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理论基础、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11): 11-19 . 百度学术
30. 张文彬,范合君,李晨阳. 管理现代化创新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中国经济报告. 2024(06): 25-36 . 百度学术
31. 李高元,尚英,张晴云. 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甘肃金融. 2024(12): 40-45 . 百度学术
32. 程克群,吴雨晨. 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旅游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46-56 . 百度学术
33. 陈佳梦. “1+2+3”模式推动义乌物流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4(22): 128-130 . 百度学术
34. 王焘,付少雄. 面向前沿交叉领域的科学-技术-产业融合创新组态效应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图书与情报. 2024(06): 21-32 . 百度学术
35. 龚晨东. 新质生产力赋能金华市打造现代化国际陆港枢纽的研究探索. 科技经济市场. 2024(11): 67-6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6
- HTML全文浏览量: 112
- PDF下载量: 202
- 被引次数: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