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CSSCI ) 来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 ( A刊 ) 核心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社会科学 )
  • 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 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思考

杨茹, 吴燕燕

杨茹, 吴燕燕.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1): 74-79.
引用本文: 杨茹, 吴燕燕.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思考[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1): 74-79.
YANG Ru, WU Yan-yan. Challenge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17(1): 74-79.
Citation: YANG Ru, WU Yan-yan. Challenge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7, 17(1): 74-79.

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对策思考

基金项目: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项目资助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助(x50270042013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茹(1962—), 女, 北京市人,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 中图分类号: D069

Challenge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 摘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和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全球化时代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也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文章在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新变化再认识的基础上,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新特点,提出了如何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教育的载体和途径,拓展教育的领域和空间,借鉴更加符合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等方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Abstract: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supposed to be an eternal subject and a crucial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an intrinsic requirement of implementing fundamental tasks known as “high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The circumstance of globalization not only benefits the condi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s development, but also challenges it deeply. Based on the trend towards globalization and the recognition of patriotism education's variation,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imes connotation and new features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purposing ways of developing patriotism education on reinforcing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creating education carriers, expanding educational field,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advanced methods.

  •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和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爱国主义是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极其重视的民族传统,也是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道德教育内容。进入全球化以来,爱国主义教育以其时代价值和多维角度在理论研究方面日益深入,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途径也需要不断拓展和创新。因此,研究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把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感落实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责任和现实任务。

    2015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 [ 1] 。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明确导向和任务目标。因此,只有认真分析当代中国所处的世界格局和现实定位,特别是全球化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影响与全面互动,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理论认识更加清晰,实践层面更有成效。

    1.重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深刻影响

    全球化是最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随着20世纪冷战的结束,8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开始显现,到90年代中期得到广泛认同,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挑战。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它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明形态、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竞争、整合。而经济全球化所造成的影响引起了政治、文化、思想观念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这种影响的广泛性使它蔓延到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这种影响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交织混合,把经济全球化锻造成了一柄“双刃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经济落差也常使这些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产生严重的思想观念冲突,社会充满了动荡和起伏,甚至使有些国家出现严重的内乱和危机。

    2.关注全球化的反向发展

    进入21世纪的第2个10年,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显现了反向发展的现象,即资本、技术、信息在世界各国和各地之间自由方便地移动越来越困难,市场越来越紧缩,贸易的管制越来越严格,有研究者称之为“逆全球化”,甚至断言“逆全球化”是未来10年主要的大趋势 [ 2] 。尽管能否成为趋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与世界的认同,但是2016年7月刚刚发生的诸如英国公投脱欧的重大事件,对于欧洲乃至世界的深层影响将会随着脱欧成为事实而逐步显现并不断发酵。随着难民问题的不断扩大,欧洲国家的反对声音也日趋强烈。由此引发的全球范围内的政治趋向保守化、区域矛盾凸显化、贸易保护主义、分裂主义流行的趋势可能进一步强化,欧盟和英国自身也将可能面临进一步分裂的风险。

    同时,虽然现存的全球治理机制多数都由西方国家长期把持,但是非西方世界的全面崛起,必将对全球秩序形成冲击,全球治理机制也必须作出调整。这种新旧势力的不断角力和寻求平衡,必将带来激烈矛盾甚至地区冲突,并会反映在各国人民心理和观念的变化上。

    以上所说的发展趋势及其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新问题也不容忽视。

    1.关于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个人对自己祖国依存关系的集中反映。它是爱国之情、强国之志和报国之行的完整统一。爱国主义是一种真挚的情感,也是一种深刻的理念,深厚的爱国热情不断凝结转化为基本的道德要求、重要的政治原则和严格的法律规范等观念形态,成为约束和评价人们实践行为的思想准则;爱国主义还是一种价值意识,是把祖国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爱国主义更是一种行为模式,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社会实践中会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 [ 3]

    在全球化时代,由于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碰撞和相互影响,爱国主义情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出现了情感淡化和情感激烈并存的极端化反应。在思想观念上也出现了许多模糊认识,既有民族文化意识模糊,甚至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线的问题,也有民族主义意识狭隘、思想偏颇激烈等问题。从而导致在爱国主义的认知和行动上价值失衡、无所作为甚至胡乱作为。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打着爱国旗号的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霸权主义等思想观念有所抬头,还赢得了部分人的认可与赞同,民族分裂主义情绪不仅在世界蔓延,也时时威胁着我国的国家安全。

    2.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属性。在全球化时代,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比,更具有比较性、开放性,也更需要创新。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的进步发展,信息时代的公开和透明,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拓展、方法选取、环境塑造、路径选择等方面都有着创新的迫切要求。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也对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富有时代属性的更高要求。在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方位比较中,对教育理念和方法手段的冲击和影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教育载体和方法手段缺乏创新,情感和行为的合理表达与引导比较薄弱,特别是社会发展现实与人们的目标追求之间的满足感匮乏,都让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有提升层次内涵和强化时代色彩的重要任务。

    有利条件和深度挑战 改革开放30余年使得中国的国情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改善,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然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也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挑战。

    1.中国经济发展提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0世纪80年代,对于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少数能走出国门的先行者所带来的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对比强烈的信息,使得正在恢复正常秩序的大学校园不断沸腾。反思之风盛行,民族自卑感强烈,爱国的呼声更多凝结成为对于巍巍中华何以沦落到如此积贫积弱地步的质疑声,对西方的羡慕和崇拜导致某些人言辞激烈、情感失衡、观念错位。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严重挫折和极大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了世界的交流和交往,中国顺应时代潮流适时地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国民的信心得到了极大提升。当更多的人可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时,人们对于发达国家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感到习以为常,甚至相比较而言,对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更感到鼓舞和自豪。特别是对西方国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矛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之后,对于发达国家的关注也逐渐从仰视恢复到平视,能够更加冷静和多角度地看待世界不同国家存在的不同问题。

    经济发展水平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物质基础,物质生产水平越提高、物质生活越丰富、经济基础越坚实,民族的自信心就越能提升,也就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氛围。

    2.同世界交往过程中,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

    近些年来,中国人在向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创新。从神舟飞船上天到蛟龙号下海,不仅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探海的梦想,而且太空课堂、海底世界也让青少年亲眼见证了科技的魅力。2008年更是当代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充分展现爱国情怀的年代。百年奥运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奥运志愿者的风采成为北京奥运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奥运赛场也成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勇于奉献、为国争光的展台;特别是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时受阻引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极大义愤,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与祖国同荣辱、共命运的情怀。汶川地震灾难来袭时,青年学生积极奔走呐喊,力尽所能地参与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近几年,在东海和南海海域发生的各种争端,都激发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重大事件使青年大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爱国情、深深的责任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基础和有利契机。志愿精神的传承和志愿者的倾情奉献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在理念和载体方面的突破,更是中华民族在现代意义上和世界的一次精神对话。

    3.世界风云变幻使学生认清了西方的霸权本质

    中国改革开放的30余年,也是世界局势变化动荡的30多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仅极力传输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而颠覆其他国家的制度和政权,更频繁动用武力直接打击认为可能影响其实现自身利益的相关国家。如果说毛泽东曾经批判的“先生老是欺负学生” [ 4]1468 的惨痛历史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还只是教材上的内容的话,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西方霸权主义的种种行径恰恰提供了鲜活的现实案例。导演苏东巨变造成人民受难,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南海中国领空撞击中国飞机,绕开联合国直接出兵伊拉克,插手西亚北非造成社会动荡和大量难民……美国在“重返亚太”战略思想指导下,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推波助澜,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导致东亚和朝鲜半岛局势紧张等等,无不充分暴露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维护旧有的国际秩序,稳固其自身利益而不断制造事端的霸权主义本质。

    中国人历来讲听其言而观其行,美国及西方国家不断强化自己的价值观优势,将其视为普世价值而强迫他国认同,但是其行为本身又是如此背离所宣传的价值理念。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无疑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反面例证。

    1.全球化对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中出现了爱国主义情感淡化,民族文化意识模糊,民族主义意识狭隘的问题,使得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00年前,列宁曾明确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 [ 5] “金融资本造成了垄断组织的时代。” [ 5] 当前,资本以瓜分领土占领市场的暴力形式逐渐被通过制定规则瓜分市场而取代,从而出现突破国家经济主权、左右相关国家政治格局的局面。跨国公司以高科技产品、诱人的服务代替了简单粗暴的殖民主义掠夺世界的方式,跨国企业依靠行业垄断取得绝对的市场优势和自主的定价权力从而获得巨额利润。而当经济命脉掌握在跨国公司和金融寡头的手里时,政治操控就成为必然的结果,这种没有硝烟的争夺和控制被高科技和炫目产品掩盖时,青年学生往往难以探究事物发展背后的真相,甚至因此由羡慕到崇拜,进而对自己国家的现实状况产生焦虑、困惑、自暴自弃的心理,有时甚至会上升到对制度、体制、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怀疑和挑战。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还是更多依赖历史资源和传统思维,造成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当今世界复杂多变局面的难题。

    2.全球化时代面临西方国家强势文化的侵蚀

    无论是约瑟夫·奈的“软实力”,还是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其实质都直指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观博弈和文化碰撞。多元化价值观的碰撞在当前全球化大潮中时刻也没有停息,经济全球化、信息革命与互联网的形成,使得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更具超强的渗透力与扩张性。卫星电视、微信朋友圈、电脑视频的普及,导致音乐、电影、文学、艺术等文化要素,瞬间可以跨越国界与时空,对各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都形成不容忽视的影响。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通过和平的、缓慢的文化产业和信息控制的方式,在全球强势传播。

    3.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简单直接

    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在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营造、方法创新上,无论是政府部门、社会各界,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有了意识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自觉。北京奥运会、国庆大阅兵、G20杭州峰会,这些重大活动的巨大影响和爱国热情的渲染都取得了应有的效果。但是,如何把青年学生在重大活动中激发的爱国热情转化为稳定的价值取向,探索日常教育的长效机制、潜移默化的教育模式仍然是需要突破的难题。面对当前世界纷繁复杂的多变局面以及现代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大学生,在教育方法上还显得力不从心、欲速不达。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只喊口号而未落到实处,流于简单的正面灌输的形式化、程式化问题,使学生逐渐产生的厌恶感,已经部分导致了学生失去了解自己国家的兴致,导致了爱国情感的严重流失。

    1.全球意识增强,思想观念开放

    由于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和更加开放的年代,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比起他们的前辈更具有全球眼光和开放意识。由于较少感受到社会动荡和物质匮乏造成的精神挤压,学生在精神上往往更加放松和豁然;由于改革成果的显现,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带来的物质不断丰富,在亲眼见证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富裕和繁荣的同时,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享受着互联网便捷与包容的过程中,学生更乐于参与到与世界的互动之中。

    2.价值取向实际,政治意识淡化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普遍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86.9%的大学生“十分赞成”或“赞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对于毛泽东曾经提出的“青年要关心国家大事”的观点,有87.7%的大学生表示“十分赞成”和“赞成” [ 6]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从“90后”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新闻种类看,时政新闻只是排在第3位,而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则占据了前2位 [ 6] 。这表明“9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相对更注重感性化、生活化、个性化,和他们的前辈相比,政治色彩呈相对弱化的趋势。

    爱国主义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情感支撑、道德力量、政治信念、行动指南的多重作用。即使在全球化时代,坚持爱国主义也可以在国际上赢得更多尊重,更多自信。

    (一)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的内涵转变及核心内容的探索,是指导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创新、方法创新的前提。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时代挑战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必须关注的重点。

    1.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把握全球化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预言了人类社会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发展趋势。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人们认识和分析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实质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力图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转嫁到全世界的同时,也加强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社会主义体系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联系 [ 7] 。而且,在输出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中,引发的激烈动荡和矛盾冲突,也给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不安和抵触。因此,要充分把握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勇敢迎接挑战,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才能坚信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

    2.重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教育

    所谓民族自信心,是指一个民族积极的、肯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民族情感上的积极投射。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对今天的青年学生而言,无论是从教科书或博物馆,还是各种平面与网络媒体的宣传里,都可以领略到他们因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而骄傲,也可以感受到他们因中华民族的灾难深重和被侵略、受奴役而压抑,尤其是对近代中国因落后而挨打的忧愤难平。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准确认识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对国家民族保持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要牢记历史、展望未来、落脚现在。

    在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教育中,特别要处理好中华民族全部历史与近现代史教育的关系,客观看待5000年文明史的光辉灿烂与近代历史落后挨打的被动屈辱。充分注意其对民族心理产生的不良影响。特别要注意教育大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体系,社会发展规律,不自怨自艾、自我矮化,也不高高在上、天下独尊,充满信心地坚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3.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优化民族文化

    拿破仑曾说过:“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远看,利剑总是败给思想。” [ 8]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 9] 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充分重视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了解,知晓和运用国际话语体系,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 10] 要以开放的心态、世界的眼光、时代的思维,在比较鉴别、博采众长、自主吸收中树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

    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为指导,特别要处理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成果教育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众多民族都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了今天多种文化与文明并存于世界的格局。依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既要讲清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要讲清人类丰富多彩的文明成果;既要讲清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曾经作出巨大贡献的部分,也要讲清世界各类文明的发展也在源源不断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注入新鲜成分;既要讲清中华文明正是在不断地学习与汲取中形成绵延不断的发展内生力,也要讲清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地直面与比较、冲突与融合中发展了自己的文明。既不可形成唯我独大、唯我独尊的文化霸权思维,也要彻底摆脱动辄西方理论、自我否定的西化观念的缠绕与束缚。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与科学技术上实现强国目标,更要在精神世界与思想观念上成为强大的民族。如此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伟大复兴。

    4.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

    爱国主义的情感要和爱国主义的认识充分结合,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理性爱国的观念。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结合起来。从纵向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横向比较,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世界有目共睹。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并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从中国现有的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和维护国家稳定。

    1.树立清晰的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完善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体系,是要在言论和行动上、对内交往和对外交流上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导引,给大学生以清晰的思想观念引领和行为方式的参照。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自觉地对自己的国家有认可度、信任度,形成向心力、凝聚力。自觉为国家付出自己的热情和爱心,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力量。把教育的价值指向定义为将个人命运同祖国的前途紧密相连,为民族利益、国家富强奋发成才,培养奉献社会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2.注重交往方式的全方位打造

    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对外交往方式出现了从单纯国家层面延伸到国家民间交互影响的过程。很多国人通过出去学习、考察、工作或旅游、探亲、经商,逐渐消除了对其他国家的神秘感,对很多过去常常仰视的大国、强国产生了平视感,对很多相对比较落后的小国、弱国甚至产生了俯视感。我们既要结束国家大而不强、富而不强、任人欺凌、生灵涂炭的历史悲剧,更要防止出现以势欺人、以大欺小、国强必霸的极端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心理状态。

    对外交往还出现了从单纯政治层面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程度。面对很多时候表现出的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的现象,大学生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在经济方面,中国产品要彻底改变“山寨”、劣质的形象,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用品牌打造国家名片,才能得到世界的真正尊重。运用好中国元素创造出世界认可的文化精品,彻底改变“功夫”和“熊猫”是中国的,却产生不了“功夫熊猫”的尴尬局面。

    国家实力是人民自由与自信交往的基础,实力的打造离不开人的创造力。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上有所突破,立志打造中国精品和民族品牌,铸造最好的经济交往通行证。

    要培养国际交往的正确态度。在行为表现上,要有细节意识、对外意识、自主意识,把自身形象和国家形象紧密相连,引导和鼓励大学生以更加独立和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间的交往和竞争,平等友好、不卑不亢、有礼有节地开展对外交往和交流活动。

    3.理智对待来自国际社会的不同声音

    面对国际评论的杂乱声音,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大学生客观地分析中国自身状况。既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的惊人成就,也要使学生清醒地分析民族复兴中面临的重重困难和复杂问题,从而增强自信、认清责任。同时要辩证地分析国际舆论中各种不同的声音,要理智行事并以恰当的方式给以必要和有力的回应。

    4.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意识自觉

    爱国是一种情怀,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自由自觉的真情实感。只有真正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精神自觉,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的认知功能、激励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鼓励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内化为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培训,积极参加大型活动的志愿者活动,自发组织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等。大学生不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政治、法律义务,更要把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作为个人的自觉行为。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 [1] 习近平. 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EB/OL]. (2015-12-30)[2016-09-05].http:∥cpc. people. com. cn/n1/2015/1230/c64094-27996756. html.
    [2] 石齐平. 石评大财经[EB/OL]. (2016-01-06)[2016-08-20]. http: ∥phtv. ifeng. com/program/spdcj/#01473cbd-1cdf-426d-8787-7afaec26ba75.
    [3] 罗大文. 试析爱国主义的内涵、结构与功能[J].学术论坛,2006(6):58-59.
    [4]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M]∥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2版.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5]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4:89-92.
    [6] 阚和庆,杨茹,胡建国.“90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对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的实证调查[J]. 北京教育·德育,2012(2):72-74.
    [7] 于永亮.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23-24.
    [8] 习近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 (2014-03-28)[2016-09-05].http:∥news.ximbuanet.con/politics.
    [9]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 (2012-11-08)[2016-08-15].http: ∥news. xinhuanet. com/politics/2012-11/17/c_123965681. htm.
    [10] 习近平. 文化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N]. 新华每日电讯,2014-05-14(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7
  • HTML全文浏览量:  14
  • PDF下载量:  1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0-15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3-23
  • 刊出日期:  2017-02-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