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要求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设计安排,各学段思政课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应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尤其在“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部分内容中,从思政课课程目标的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体系的调整创新、思政课课程内容的统筹推进、思政课教材体系的建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统”与“分”设计[1]。其中,小学思政课作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前端,其基础地位和奠基意义不言自明。
一. 小学思政教育在德育与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基础地位
小学生通常被人们称作“祖国的花朵”。无论是从生理成长意义,还是个人发展意义上说,他们都还处于成长成才的初期阶段。身体上,他们正在成长发育,因缺乏自保能力而属于弱势群体;思想上,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思考,喜欢探索,认识能力、辨别能力、意志力、自主性等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处于思想启蒙阶段。如果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那么小学生所处的儿童阶段则是“播种育苗期”。小学是他们接受国家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小学阶段的教育使命都决定了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教育。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德教育也是人类最高的教育目的。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新格局正逐步形成,小学思政教育正在引导小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人成人成才,思政教育若没有经历安全而有效的播种育苗期,就不可能进入良好而充盈的拔节孕穗期,最后也就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政教育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也表明,小学思政教育不仅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而且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魂育人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
小学思政教育主要依托小学思政课程“道德与法治”,以及依实际情况开设的校本课程、兴趣班等思政类选修课程。同时,根据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双管齐下,正在共同营造有利于小学生的良好德育环境。小学思政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几个特点,一是教育内容浅显易懂、形象生动,符合儿童认知水平;二是教育重点侧重养成教育,符合儿童发展需要;三是教育方法以具身感受优先,如环境熏陶法和榜样激励法,符合儿童认知方式;四是教育环境以内圈生活为主,强调学校和家庭协同教育,等等。
二. 小学思政课与初中思政课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衔接
思政课一体化强调各学段的思想教育效果的一体化和一致性,重点是各学段思政教育阶段作用的充分发挥,关键点是各学段思政教育的有效和无缝衔接。
《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学段思政课课程目标。“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1]从根本上看,小学思政课教育的目标是启蒙道德情感,初中思政课课程目标是打牢思想基础,高中思政课课程目标是提升政治素养,大学思政课课程目标是增强使命担当。“情感—思想—素质—担当”的目标主线清晰可见,这样一个递进的一体化目标体系,反映的是从人的本能情感到后天理性的上升逻辑。道德情感源于又高于自然情感,情感比起后天的理性具有先在性、自然性和本能性。因此,小学思政课的“启蒙道德情感”目标是规律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在课程目标上,小学“启蒙道德情感”与初中“打牢思想基础”相衔接。其内在的规律就在于,启蒙道德情感可以为后续各阶段思政教育目标、特别是初中的思想教育奠定心理基础和认知基础。对此,我们可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理解,道德情感能够促进小学生主动强化、清晰记忆道德规范,从而形成基本认识,而后能驱动道德等相关意志的形成,再由此去推动相关道德、法治或政治思想的确立;从而也自然过渡到初中思政课的“打牢思想基础”的目标。哈特曼就情感对于形成意识和思想的重要意义曾强调:“情感是意识直接可以达及的最终心灵深度;如果伦常性应当建立在最深的心理基础上,那么就必须证明情感是它的源泉”[2]。因此,小学思政课启蒙道德情感是实现思政课一体化后续目标的基础。
在课程内容上,小学启蒙性学习与初中体验性学习的衔接,内在应该遵循的是学生的身心成长和认知规律。小学和初中同属于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其思政课均为“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内容系统性、连续性很强,前后的侧重点也比较明显。教材内容涵盖了品德、法律、社会、历史、地理、心理、军事、政治等多方面丰富的内容。小学思政课教育内容在现实中呈现出了学段特点:注重养成教育,教育贴近日常生活。也就是说,小学思政课通过身边可见和常见人事物来启蒙小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良好的习惯。初中思政课“打牢思想基础”的目标落实到具体课程内容,则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侧重增强中学生对社会、他人以及道德法律的认知为主,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形成人际沟通和社会协作能力[3]。两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衔接主要在于教育主题的相似性、教育制度的系统性,以及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性;衔接的实质在于,认知是意识的理性提升,能力是习惯的主动性跨越。我国从小学到初中思政教育的进阶中,仍然凸显了小学思政课的奠基作用。
三. 小学思政课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目前,我国小学思政课教育及其与中学思政课教育的衔接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从课程目标和内容看,思政教育目标存在模糊和急于提前的问题。比如,在小学阶段,学校太注重小学生政治意识的形成,让小学生过早接触到了很多内涵丰富的政治概念,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接班人”等。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超过了他们认知能力,其理解无法到位,甚至是无法理解的;如果急于传授这些概念和培育政治意识,学生只能是机械记忆、肤浅认识,在后续教育中造成学生先入为主、教育被动困难、内容老生常谈的局面,从而使得教育目标求而不得。人们时常诟病,小学讲共产主义,大学讲人际关系、讲礼仪,这种倒置现象就是课程内容在操作层面出现的问题。启蒙教育阶段没有准确守好自己的阵地,种了后续学段思政教育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以至于后续学段必须补课。所以,小学思政课教育要明确自己的定位,而如何启蒙准、启蒙好显得至关重要。
其次,从教学地位和具体实施看,小学生思政课在培优理念的指导下,相对于智育课程处于弱势地位,“道德与法治”课受到实质性轻视。当前,小学升初中、尤其是升入名校或明或暗的考试是存在的;无论在社会公众的观念中,还是在小学教育发展理念中,升学率仍是首要的。因此,一方面,家庭、学校和社会正在共同“培育”出培优之风,只注重智育课程,学校普遍把精力和重点置于其上,轻视了德育教育,甚至将本来课时就不多的“道德与法治”课直接占为他用,直接造成德育的阵地失位;另一方面,学校和老师、家长正在给学生示范一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和看法,让小学生形成了相悖于德育目标的意识和认识。这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小学思政课教师将“道德与法治”课的价值性知识当作事实性知识讲授,教条僵化地把内容作为必须背诵、考试的作业;既缺少情感的联系、解读和启发,同时也缺少针对性与个性化的教育。这些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造成了极大障碍,形成了不良的理念基础与惯性基础。
树人的根本是树德。针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切实形成统一的重视小学生德育的教育理念,并落实在小学教育的实际中;在小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统一的、一体化的教材,保证课时的充分、内容的准确、方法的得当、效果的务实,进而为后续的思政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思政课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启蒙作用,学校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中守好这段渠。
-
[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2019-08-14)[2019-10-20].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2] 爱德华·封·哈特曼.道德意识现象学——情感道德篇[M].倪梁康,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23. [3] 余华, 涂雪莲.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衔接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 2019(9):62-67.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LJ201909012.htm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88
- HTML全文浏览量: 2
- PDF下载量: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