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下简称“思政课一体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构建思政课一体化,发挥思政课的铸魂育人作用,是目前需要研究的紧迫课题。
一.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学校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明确何为思政课一体化及其建设的依据。
一 一体化与思政课一体化
所谓一体化,是指将多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依据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逐步在同一体系下“化为”彼此包容、有机融合、相互配合的共同体的过程。
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体设计安排,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已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顺序性、连贯性、衔接性,在内容的分布和深度上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分工,即各学段“守好一段渠”。
二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依据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作为一体化建设的前提依据[1]。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遵循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规律,结合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同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有效传授给学生[2]。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重在建设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的思政课体系,以改变思政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封闭割裂性、内容超前、简单重复性、与学生认知阶段脱节或不对应的设计性缺陷。学生认知发展是依据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阅历而循序渐进的。中外教育学家对学生认知发展已经有了深入研究,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的认知发展理论给人们以深刻启示。人的认识总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的。大中小学学生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的认知理解能力、心理情感状况、意志承载水平、理想信念追求,有着巨大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与人的认知进程相匹配,又要依据社会对学生社会化的总体目标,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阶段化,层次化。《若干意见》指出,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这正是为体现对两个规律的遵循,对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定位。
二.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性
学校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思政课效能、帮助学生成长,有着必然性和紧迫性。
一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学校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离不开思想政治的熏陶与教化;同时,要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四个服务”“凝聚人心”“形成政治共识”“完善人格”“培育人才”的实际效果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就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顶层设计,改善不同学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在一定的学段中,提供最适合他们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思政养分,更好地提高人才的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二 提高思政课效能的需要
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政工作,学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和主渠道,在“为谁培养人”方面承担了重大历史责任。多年来,教育部持续组织的高校学生思想调查结果也充分显示,当前,虽然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积极向上,处于高位均衡发展状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政课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正如《若干意见》指出,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还需提升,教材内容不够鲜活”,“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1]。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注不同学段中思政课教育的衔接性、贯通性,解决的是所教内容与阶段性培养目标之间高低学阶教学内容错位和应知内容缺位的问题。因此,思政课一体化只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 遵循规律、帮助学生成长的需要
学校应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体现不同学段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的课程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服从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是思政教育所遵循的两大基本规律[3]。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是基于对两个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符合唯物辩证法中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哲学内涵,显现出着充分的时代必要性、实践必要性、发展必要性。
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具体运用要与不同学段学生学习特点相结合。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4]在同质性知识吸收过程中,学校应当遵循螺旋上升规律[5],而解决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问题,是思政课一体化中要解决的重要难题之一。在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学中,思政课既会遇到新故事、新知识、新理论,也会遇到前学段已经讲过的东西。同样的理论在不同学段围绕不同的定位,应该讲出不同的意境和层次,这就需要既“螺旋”,又“上升”;思政课只有不“炒冷饭”,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取得效果。此外,在学习认知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规律;在知识积累过程中,应遵循量变质变规律;在遴选接纳知识的过程中,应遵循需要—兴趣—动力规律;在素质形成过程中,应遵循内化外化规律。这些规律都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具有密切相关度。
三.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统筹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思政课贯穿于大中小学各个学段,伴随着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教育领域中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必须顶层设计、统筹推进。
一 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是关键
第一,思政课要科学设计好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目标定位。思政课各学段应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层次贯通学段目标合理的体系,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学段目标与教育工作目标、学生培养目标的衔接性与贯通性,从而实现思政课教育的有序、平稳衔接,产生教育合力,最终增加思政课效力,实现教育工作目标。
第二,思政课要科学设计好思政一体化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问题。根据思政教育的规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学段思政教育的目标定位,确立教学内容的分配,实现同质性内容的“螺旋上升”,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第三,思政课要科学设计好思政一体化建设运行保障机制。思政一体化建设从主体看,包括党政领导、教育职能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更包括思政课教师与参与课程思政的教师,不同学段的学生也会在一定程度介入思政一体化建设;从客体看,涵盖课程教材体系、课程内容体系、教师队伍体系、评价反馈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等。如何使运行畅通,需要通过科学的运行保障机制,统筹好各种力量和资源,着力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
二 统筹推进的着力点
第一,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教育管理部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一体化建设。学校系统内建立大中小学集体备课会、集体说课会等机制,使大中小学集体备课会目标明确、解决的问题清晰、富有成效,对不同学段其他教师有指导作用。
第二,听课互鉴,资源共享。学校应开展高频度听课交流;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教学过程中音频视频数据的收集整理与互鉴;运用网络+技术,便捷化听课方式,增加交流渠道。
第三,教学资源共享。学校应做到教学实践基地、优秀教师、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整合共享,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不同学段之间的资源交流;做好教学资源网站、高精尖资源系统等线上平台,以教师交流为主旨,使不同学段教师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共享,运用数据分析进行课程资源的整理与收集。
第四,加强大中小学教师不同学段的研修培训、兼职、轮岗。目的在于使教师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第五,教研相通,共促繁荣。学校应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的领航作用,用学术成果支撑教学,鼓励思政教师积极参与科学和教学研究工作;通过组建教研团队,凝聚学科方向,使思政教师成为“双拔尖人才”;通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渊博的知识,在教学中以透彻的学理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为大中小学思政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创造必要条件;设立以大中小学教师为对象群体的国家基金项目、省级科研项目、校内研修项目,鼓励不同学段的教师在科研团队中纵向交流,通过项目形成一体化思政教师建设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重视和期待,彰显着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标,指明了新时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致思理路,从而通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思政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确保每个学段思政课既能“守土有责”“守好一段渠”,又能相互衔接,“跑好接力赛”。
-
[1] 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N].人民日报, 2019-08-15(01). [2]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 2019-10-28(01). [3] 张耀灿, 郑永廷, 吴潜涛,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123. [4]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5: 560. [5] 卢黎歌, 薛华.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成长规律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7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1
- HTML全文浏览量: 10
- PDF下载量: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