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CSSCI ) 来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 ( A刊 ) 核心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社会科学 )
  • 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 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

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面临挑战与推进路径

燕连福, 程诚

燕连福, 程诚. 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面临挑战与推进路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5): 79-88.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5079
引用本文: 燕连福, 程诚. 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面临挑战与推进路径[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5): 79-88.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5079
YAN Lianfu, CHENG Cheng. The Unique Advantages, Confronted Challenges and Promotion Paths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24(5): 79-88.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5079
Citation: YAN Lianfu, CHENG Cheng. The Unique Advantages, Confronted Challenges and Promotion Paths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24(5): 79-88.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5079

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面临挑战与推进路径

基金项目: 

国家乡村振兴局项目 GJXCZXJ2021001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燕连福(1976-),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诚(1997-),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D61;F124.3

The Unique Advantages, Confronted Challenges and Promotion Paths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 摘要: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阐释了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共享发展、优化要素配置、增强人民幸福感等方面彰显出独特优势,对于做大做好、实现共同富裕的作用。提出中国以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也面临的诸多难题困境,集中表现为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富裕动能不足、科技鸿沟衍生新的不平等问题、科技革新产生就业负面效应,以及科技依赖冲击人们精神生活等。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国要在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科技惠民利民导向、完善科技法律法规建设、强化价值引领和文化供给等方面下功夫,从而不断引导科技创新向善,有力支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进展。

    Abstract:

    With the rise of a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not only beco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a key support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as demonstrated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promoting shared development,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productive factors, and enhancing people's happines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mak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cake" bigger, better, and well distributed. However, at present,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lso faced with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such as the lack of momentum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help the economy become prosperous, new inequalities spawned by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ivisi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n employment, and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dependence on people's spiritual lives. In the new journey of development, hard work must be done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dhere to the orient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benefit of the people,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value and cultural supply, so as to constantly guid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better, effective and substantial progress of common prosperity.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22,并谋划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24。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历史进程,不是一朝一夕、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的支撑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2]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科技创新不仅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深入把握以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独特优势与关键作用,分析探究当前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难题与推进路径,对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正面效应、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共同富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与现实命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维度看,共同富裕既包含生产力高度发展、经济水平高度发达的“富裕”之蕴,又包含着生产关系层面社会成员共享富裕成果的“共同”之义;从物质和精神双重维度看,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也包含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从时空维度看,共同富裕是长期渐进、可持续发展的富裕,追求不是一城一地的差别富裕,而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其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共享发展、优化要素配置、增强人民幸福感等方面都彰显出独特优势和作用,对于做大做好、切好分好共同富裕的“蛋糕”意义重大。

    科技创新是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的关键动能。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与坚实丰厚的物质条件和经济基础,而科技创新则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实现了科学理论与先进技术的发展革新和应用实践,以此推动实现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当前,以人工智能、5G技术、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深刻影响着各类生产力要素的创新性变革,社会生产力正实现着指数式的腾飞发展,为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是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和发展社会生产。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3]53在内的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3]698。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实现了对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的颠覆革新,机械化、无人化生产得以应用推广,海量信息数据成为生产劳动对象的崭新形态,高科技生产工具更新迭代日新月异,这些都极大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释放新的社会生产力,前所未有地促进和发展了社会生产。

    二是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经济增长受到资本、劳动力、技术水平等多种要素的综合影响。根据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保持一定技术水平下,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到达一定程度后,继续投入要素所产出的效益将逐步递减。事实证明,在经历经济高速增长发展阶段过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支撑作用大不如前,正呈现着逐步递减的趋势;而科技创新使得技术要素正超越其他各种要素,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变量。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2.2%提高至2021年的6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3.5%提高至60%以上[4],这充分反映出科技创新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三是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科技创新催生出的新技术、新动能为产业提供了全新支撑,一大批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例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开辟了新赛道新版图,正发展成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三新”经济增加值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三新”经济生产活动创造的增加值。为210 084亿元,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增速高1.2个百分点,相当于GDP的比重为17.36%[5]。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新方式、新形态的冲击下,原有的传统产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发展,通过淘汰落后技术、更新产业动能、加快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等,不断实现自身形态的突破优化和转型升级。无论是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还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从整体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为促进共享发展的共同富裕提供现实可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6]142,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7]。由此可见,共享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题中之义。中国要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共同富裕,除了依靠政策制度的调节手段,还可以从科技创新上寻求破解之道;尤其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新,在推动社会生产和发展层面具有着显在的扩散性、共享性、渗透性等特征,这与致力于实现共享发展的共同富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内在契合性。

    一是科技创新有助于促进资源共享,使人民更广泛地享受发展成果。社会资源具有显著的有限性和排他性,这导致社会群体需要通过竞争等方式占有有限资源从而满足自身需求。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数字平台、数字资源、数字信息的开发创造和广泛应用,大大拓宽了社会资源的群体覆盖面,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共同享受到发展成果。以共享经济为例,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产品的兴起,使得社会资源突破了个体局限性,实现了从所有权到使用权、从“占有”到“共有”的转变,大幅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科技创新有助于突破发展瓶颈,使人民更全面地享受发展成果。科技创新对社会民生的影响是广泛全面的,体现在饮食、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生态环保等各领域各方面。它不仅使各领域各行业生产效率得以大幅提高,降低了产品与服务的成本门槛,推动实现了科技发展成果的大众化平民化,使得人民能够享受到更多领域、更多方面的发展成果;同时,也使得各领域各行业突破发展的上限桎梏,开辟新的成长空间,创造源源不断的高端产品和优质服务,让人民享受更高层次、更加优质的发展成果。

    三是科技创新有助于赋予发展机会,使人民更公平地参与发展建设。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由于经济基础、社会条件、资源禀赋的差异,其享受发展的机会也是千差万别的。而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则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不平衡局限,增加了不同社会群体平等发展的机会,拓宽畅通了向上发展的渠道,使得人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有机会有可能公平地参与到社会发展建设中去,进一步缩小群体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以教育为例,慕课、“云课堂”等数字在线教育的兴起,打破了时空、资源局限,引发了教育领域的深刻革命,使得贫困地区、西部落后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机会。

    科技创新有利于化解共同富裕面临的差距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6]116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能够有效促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为推动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化解共同富裕的差距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办法。

    一是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8]可见,科技创新是化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枢纽;科技创新有助于优化区域间要素配置,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时代,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发展均衡性协调性,尤其是通过开展东西部协作、定点对口支援等方式,向欠发达地区输送创新知识、技术、人才、项目等要素资源,有力地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科技扶贫为例,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 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投入200多亿元资金,实施3.76万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9],这些都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是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幅提升了社会劳动生产率,而各地区由于产业要素禀赋基础不同,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会进一步加速社会分工与合作,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强大产业集群。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为例,北京发挥核心技术优势主要致力于芯片研发,天津则聚焦环境感知、决策控制、整车生产等领域发展,而河北则发挥其制造优势主要进行终端设备的制造,三地通过发挥各自优势以科技创新推动构建区域产业链条,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三是科技创新有助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乡要素资源流动不畅,二元经济结构难题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10]“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11],强调要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推动作用。具体而言,科技创新助力城乡协调发展,集中体现在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增加居民就业收入等方面。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物联网、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农村水利、公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5G移动网络、光纤网络等数字设施逐步完善,乡村振兴数字底座不断夯实。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较2021年12月缩小2.5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宽带用户总数达1.76亿户,增速较城市宽带用户高出2.5个百分点[12]。我国在促进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方面,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研发出新型智慧农机设备,水肥一体化灌溉、病虫灾害和气象灾害预警监测等智慧农业和产业系统推广应用,核心种源、良种新种培育技术不断取得新成果新突破,数字技术延伸到现代绿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全端产业链,农业和乡村产业信息化、机械化、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总之,科技创新有力地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城乡一体协调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科技创新对于共同富裕具有双重影响。科技创新虽然在促进社会生产、改善社会民生、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其并不会“自觉向善”,反而相应地也产生了新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进一步拉大社会贫富差距,对促进共同富裕产生了诸多的负面效应。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6]142因此,我国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促进作用,做到有的放矢、趋利避害,必须充分把握和分析以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13]105聚焦当前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诸多障碍,从根本上都是源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不够强劲,转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动能不够充足。

    一是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仍较低。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综合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也实现不断发展。2021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但这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0%[14]相比,总体上仍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不足,对外依存度较高。尽管我国科技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上的排名不断攀升,重大领域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但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仍存在“卡脖子”难题,尤其是高端芯片、基础材料、核心元器件、软件算法等领域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完全扭转。“我国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对外依存度高达50%,高端产品开发70%技术要靠外源技术,重要的零部件80%需要进口,一些关键的芯片甚至是100%,其花费远超过原油进口。”[15]

    三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发达国家是60%~70%[16],这充分反映出,当前科技创新领域研发供给与企业、社会现实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打造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的完整链条迫在眉睫。

    四是科技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动能不足。随着数字技术的创新兴起,我国虽然正以全新要素实现着对产业结构的优化重塑,但总体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升级助力带动效应仍有待提升。以数字经济渗透率为例,2022年,我国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10.5%、24.0%和44.7%[17],与发达国家最高超过30%、40%、60%[18]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反映出我国科技创新持续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仍有较大空间。

    “由于这一轮工业革命的性质,技术不仅不能均等地渗透到所有国家、地区、产业和经营主体,其导致的经济增长也不会自然而然以涓流的方式惠及社会所有群体。”[19]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客观上促进了社会整体变革发展,但看似客观中立的技术要素在与社会经济融合的过程中,也可能会衍生出“有形”或者“无形”的鸿沟,发酵出诸多的发展不平等问题,产生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成为科技创新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难题。

    一是科技鸿沟加剧个体发展新的不平等。在接入鸿沟层面,不同地区、阶层和群体对科技资源的获取能力是不尽相同的,这种接触和使用科技的门槛差异将进一步加剧人与人的收益非均衡化问题,拉大社会差距。比如,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男性与女性、青年群体与老年群体,他们在获取使用数字硬件设施、网络资源等方面的鸿沟,会成为加剧个人发展不平等、拉大社会差距的新的影响因素。在使用和能力鸿沟层面,不同社会群体对科学技术和资源的使用素养和能力的差异,也将会进一步加剧个体发展的不平等。调查显示,农村未成年人利用互联网看视频、聊天、听音乐的比例高于城市未成年人, 但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课堂学习、写作业/查资料、收看新闻的比例却低于城市未成年人[20]

    二是科技鸿沟加剧社会分配新的不平等。在科技的影响和加成之下,社会群体收入分配状况将发生新的变化,技能型人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而低技能劳动者则面临着“低薪陷阱”甚至完全被替代的境况,技术成为拉大群体收入差距的全新诱因。以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分行业门类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数据为例,我国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人员年平均工资最高为123 894元,而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员年平均工资最低为42 605元[21],前者是后者的近3倍;此外,数字算法、信息流量及电子平台的垄断,也可能产生劳资关系不平等现象,加剧群体贫富分化。数据显示,以直播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主播中,月收入5 000元以下占比九成以上,月收入10万元以上的头部主播占0.4%[22]

    三是科技鸿沟加剧产业竞争新的不平等。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资本要素与技术要素相互融合、互为支撑,企业通过建立数字平台、掌控海量信息、创新数字算法等,进一步筑起产业竞争的数字壁垒,加剧形成了产业垄断、赢家通吃的局面。以中国互联网行业为例,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公司三大巨头的发展崛起后,加速建立各自的企业生态圈,巩固其行业垄断地位,导致鲜有企业能够从已有互联网格局中脱颖而出并独立发展壮大。

    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既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岗位,为劳动者带来了全新的成长和就业机遇;但同时也可能产生就业负面效应,如出现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难题,对原有就业岗位、就业结构、就业门槛等都带来了冲击挑战,从而进一步拉大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

    一是科技革新导致机器挤压甚至替代劳动力。马克思强调“劳动资料—作为机器出现,就立刻成了工人本身的竞争者”,而“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就这样被机器转化为过剩的人口”[3]495。随着时代的进步,机器生产工具不断革新发展,纺织机蒸汽机早已成为历史,大量自动化机械设备和人工智能机器人正大显身手。在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同时,这些创新技术和生产工具也对劳动力产生挤出效应,大量从事重复性、机械性、可替代性较强的低技能劳动岗位被逐步替代,技术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据估计,2020年至2025年间,全球约8 500万工作岗位将被机器替代[23],技术性失业将加剧低技能劳动力替代风险和压力,进一步拉大社会贫富差距。

    二是科技革新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先进技术的革新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及正在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产业,对掌握技术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而高技能人才培养受到教育体制、社会政策、培养周期等多方面影响,使得社会劳动力市场难以及时培养出相关匹配人才,这将会导致产业需求与市场供给严重失衡,出现“企业招不到匹配的人才、劳动者找不到适合的岗位”的结构性失业难题。据《经济日报》报道,“当前,就业结构中的供需匹配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期速成多、系统培养少,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而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已达2.5以上。”[24]

    马克思对技术进步的负面影响作出批判,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由此“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25]。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乘数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科技异化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价值和精神维度,就着重表现为科技创新开辟新的社会场域,产生的技术和工具依赖弱化了人的主体性,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精神生活受到新的冲击,对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造成全新挑战。

    一是社会价值观念遭受冲击挑战。互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多元价值观念和文化在开放化的网络虚拟空间得到进一步扩散交融,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将遭受挑战甚至重构,尤其是各种隐蔽负面的网络信息、数字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将进一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科技心理依赖甚至成瘾问题依旧突出。《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未成年网民中认为自己非常依赖(有空闲就要上网)或比较依赖互联网的比例为19.5%;27.3%的家长认为孩子上网时间过长,25.3%的家长认为自己对互联网存在依赖心理[26]。科技创新与电子设备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诸多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冲击了人的主体性,使人们不自觉地依赖并束缚在技术与工具的牢笼中。

    三是认知超负荷和失真现象凸显。手机、互联网设备,海量的信息数据如隐形炮弹般不断轰炸人的大脑,造成人们出现认知疲劳化、思维碎片化、注意力分散化、情绪焦虑化等问题。同时,由于网络的高度开放性,许多虚假信息、诈骗犯罪、网络暴力等在虚拟空间传播发酵,使人们产生认知失真和安全恐慌等现象。此外,网络智能算法也会根据用户的信息偏好作出反应推送,使得人们生活在“信息茧房”“算法陷阱”之中,对事物信息的认知趋向于片面失真甚至极端化。

    四是精神空虚和情感孤独问题混生。人是社会性动物,有着情感、精神等多方面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突破空间局限,极大地扩大了交往范围,但这种“网络社交”却无法实现线下社交的真实感、可触感,在很大程度上反而增加了精神空虚感、情感孤独感,人们日常看似密切频繁的网络交往却暗藏着情感的浅层交流和精神的空虚孤寂。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 001名18~35岁的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3%的受访青年认为太多虚拟社交使人更加孤独[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13]79这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准确把握应对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挑战,助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

    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前提是做大做好经济发展的“蛋糕”,而离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没有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富裕乃至共同富裕将无从谈起。因此,我国以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要从四个方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共同富裕的内生动能。

    一是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投入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基础。要强化政府对科技研发创新的资金支持和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等社会多元力量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形成多主体、多领域、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深化科技创新投入分配机制改革,从制度上监督保证科技创新资金使用科学合理、公开透明,从研发类别上重点提升基础研究的投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投入的使用效能。

    二是着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障碍,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面临的显著难题。要坚持“四个面向”,着力引导科技人才在重点领域、关键行业、核心技术方面攻克难题,早日摆脱核心技术、设备和材料的对外依赖,努力实现科技自主可控、自立自强。

    三是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要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纵深发展和品质提升,从成熟度、应用度、品质度上下功夫,着力解决科技成果层次水平低、重复度高等问题,推动其转化成为生产实践、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要着力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堵点壁垒,畅通科技创新、研发、生产、销售的有效衔接。要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如成立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等,助力提升成果转化效能。

    四是激发全民科技创新活力。着力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投身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全社会鼓励支持和主动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13]201要想发挥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正向促进作用,避免技术与资本相互苟合产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关键是要坚持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引导科技创新回归惠民利民的本质,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助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科技创新鸿沟。要加快推进地区间、城乡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在数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质量效能上见真章,推动5G网络等配套设施全覆盖,逐步推进数字信息等科技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硬件设施、公共服务层面缩小科技鸿沟,提高人民共享共用科技设施的水平。

    二是提升人民群众科技素养,培养自主发展内生动力。我国要大力建设科技展览馆、体验馆等平台建设,通过创新科技普及、社会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人民群众正确认知和把握运用科技创新产生的新技术、新方式、新场域,着力提升全民使用科学技术的素养,缩小不同社会群体的发展机会差距。要着力加快就业技能培训,如开展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帮扶行动等,着力提升劳动者知识素养和工作技能,帮助人民群众正确应对科技对就业的冲击。

    三是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事业,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人民大众。要紧紧围绕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民生领域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如创新研发国产医疗器械设备、药品和疫苗,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等,引导科技创新成为改善民生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13]11面对科技创新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挑战,我们必须着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使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积极因素。

    一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了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总体上推进了科技法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新征程上,要根据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持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前瞻性预见和估计,充分发挥科技法规的防范性、引领性作用。

    二是要坚决贯彻和完善反垄断法律法规。尤其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涉及互联网等科学技术领域的相关法规,严格惩治凭借算法、技术和平台等优势开展的垄断行为,限制资本与技术相结合的无序扩张,切实保护产业发展的良性竞争。要坚持与时俱进修订完善反垄断法律法规,对于如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产生的各种新形式的垄断行为,要及时辨别并依法惩治,共同维护产业竞争生态。

    三是要完善科技伦理治理制度体系。要着力加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的监管审查,出台完善科技伦理治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科技伦理治理制度和相关机制,加强科技伦理的国际交流与探讨,尤其是对生物基因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和不确定性风险的领域,要重点予以监督管理并有效引导其实现科技向善。

    四是要重点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发展,网络虚拟空间业已成为人们生活的新场域。要着力完善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电子商务、反电信网络诈骗、反网络暴力等相关法律法规,持续开展互联网“清朗”系列行动,依法惩治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重拳整治互联网乱象,着力打造文明健康、风清气正、安全可靠的互联网环境。

    以科技创新促进共同富裕,我们不仅要在物质富裕层面谋发展,更要在精神富裕维度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6]146。新征程上,面对科技带给人民精神生活的负面冲击,我们应着力从价值引领、文化供给、精神满足等方面入手,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针对科技创新衍生出的价值扭曲、道德滑坡、伦理危机等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先进的思想理论中汲取智慧养分、明辨是非对错、保持清醒头脑;要着力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重点传承和践行好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探月精神等,引导人民群体树立正确的科技观、道德观和价值观;要在网络空间大力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增强主流媒体阵地建设、强化网络宣传与监管等,加强对网络文化和生态的塑造引领,同时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的渗透侵蚀,筑牢思想价值之魂。

    二是强化优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文化也成为新时代文化供给的重要形式。因而,我们要大力推动优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如数字动漫、数字文创等,引导企业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数字产品;要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服务,推动VR、AR、裸眼3D等先进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传播展示,如曾经举办的“数字敦煌展”等活动,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跨时空”“沉浸式”地展现传播给人民大众。

    三是合理把握技术工具的使用尺度。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成为工具的“附庸”,进而出现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情感交往的问题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对此,我们只有合理把握技术工具的使用尺度,避免对互联网、手机等产生过度沉迷和依赖,人们才能保持自身的主体性,真正实现对技术的自如掌控和合理应用。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77.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5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4] 国家统计局. 新动能茁壮成长  新经济方兴未艾——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九[EB/OL]. (2023-02-02)[2023-08-12]. 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684.html.
    [5] 国家统计局. 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36%[EB/OL]. (2023-07-27)[2023-08-12]. 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7/t20230727_1941591.html.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4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214.
    [8] 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奋力前进  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N]. 人民日报, 2016-07-21(01).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新办举行科技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EB/OL]. (2022-07-16)[2023-08-12]. http://www.scio.gov.cn/xwfb/gwyxwbgsxwfbh/wqfbh_2284/2020n_4408/2020n12y23rxw2/twzb_5771/202207/t20220716_230725.html.
    [10] 习近平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N]. 人民日报, 2019-09-07(01).
    [11] 习近平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 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N]. 人民日报, 2019-10-22(01).
    [1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023-03-03)[2023-08-12]. 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13] 习近平. 论科技自立自强[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3.
    [14] 张晓晶, 王瑶琪, 胡必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笔谈[J]. 经济学动态, 2022(10): 3-18.
    [15] 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EB/OL]. (2015-12-23)[2023-08-12]. http://m.haiwainet.cn/middle/352345/2015/1223/content_29478954_1.html.
    [16] 陈套. 加快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J]. 科技中国, 2019(7): 24-29.
    [17] 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EB/OL]. (2023-04-27)[2023-08-12].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304/t20230427_419051.htm.
    [18] 中国信息通讯研究院. 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EB/OL]. (2022-12-07)[2023-08-12]. 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212/t20221207_412453.htm.
    [19] 蔡昉. 经济学如何迎接新技术革命[J]. 劳动经济研究, 2019, 7(2): 3-20.
    [20] 方勇, 季为民, 沈杰, 等. 青少年蓝皮书: 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2)[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83.
    [21] 国家统计局. 2022年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65 237元[EB/OL]. (2023-05-09)[2023-08-12]. http://www.stats.gov.cn/sj/zxfb/202305/t20230509_1939286.html?%20Eqid=8702ffe60000c0aa00000006645b4dae.
    [22]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 网络表演(直播与短视频)行业发展报告(2022—2023)[EB/OL]. (2023-05-18)[2023-08-12]. https://www.capa.com.cn/#/index/NewsDetail?activeName=%E5%B8%82%E5%9C%BA%E8%A7%82%E5%AF%9F&id=1659380221253586945.
    [23] 中国国际知识发展中心. 全球发展报告[EB/OL]. (2022-06-20)[2023-08-12]. https://www.cikd.org/detail?docId=1538692405216194562.
    [24] 敖蓉. 培育更多大国工匠[N]. 经济日报, 2022-10-27(02).
    [2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80.
    [26]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发布[EB/OL]. (2022-12-01)[2023-08-12]. https://www.cnnic.cn/n4/2022/1201/c135-10691.html.
    [27] 七成受访青年感觉太多虚拟社交让人更孤独[N]. 中国青年报, 2023-05-05(08).
  • 期刊类型引用(6)

    1. 陈晔婷,柴艺,何思源,刘金涛. 新质生产力赋能共同富裕的理论机制研究. 金融与经济. 2024(10): 62-76 . 百度学术
    2. 吴玉锋,徐妍,王昭茜. 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区域差异和溢出效应. 上海经济研究. 2024(11): 5-17 . 百度学术
    3. 邱青璐,刘海娟,张召兴,张新燕,李思源,杜丽君. 以新质生产力促进绿色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以河北省承德市为例. 农村·农业·农民. 2024(21): 26-28 . 百度学术
    4. 刘颖.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基于社会保障的创新效应视角.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6): 20-28 . 百度学术
    5. 周勇,张雨洁. 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分析. 区域金融研究. 2024(10): 31-42 . 百度学术
    6. 韩建雨,许冉. 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32-57+19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3
  • HTML全文浏览量:  10
  • PDF下载量:  13
  • 被引次数: 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8-15
  • 刊出日期:  2024-09-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