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CSSCI ) 来源期刊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 ( A刊 ) 核心期刊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社会科学 )
  • 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
  • 北京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名刊

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内容及建设

王学俭, 徐曼

王学俭, 徐曼. 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内容及建设[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4): 12-21.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4012
引用本文: 王学俭, 徐曼. 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内容及建设[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24(4): 12-21.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4012
WANG Xuejian, XU Man. Concept,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24(4): 12-21.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4012
Citation: WANG Xuejian, XU Man. Concept,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4, 24(4): 12-21. DOI: 10.12120/bjutskxb202404012

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内容及建设

基金项目: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20JDSZKZ0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学俭(1955—), 男,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徐曼(1993—), 女,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图分类号: D61

Concept, Content and Construc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 摘要:

    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空间格局,空间成为解析社会现象、反映社会思想观念变化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场域。空间与社会的互动使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空间趋向合理化,使空间变革愈加富有社会化特质。人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行为实践、社会关系在一定的空间当中被塑造和完善,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作用下逐渐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在阐释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概念、分析其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路和举措: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在对空间的占有当中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基础;掌握变革社会的力量,通过对空间主体的培养塑造凝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主体力量;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通过对空间关系的协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关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ociety, the spatial pattern is deeply influenced, and sp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ield to analyze social phenomena and reflect the changes of social thought. Interaction between space and society makes huma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pace tend to be reasonable, which makes space change increasingly socialized. The ideas, emotional experience, behavioral practice and social relations of people are shaped and improved in a certain space. Space has gradually taken on the impl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Based on explaining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and analyzing its content,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put forward: realizing the wide spread of mainstream ideology in society and its occupied space to achieve the wide spread of social mainstream ideology to build up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stering the power of transforming society and the cultivated and moulded space subject to consolidate the main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promoting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and coordinating spatial relationship to grasp the crucial to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需要而生的特殊实践活动,其创新是社会物质基础条件变化、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的结果;做好各类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群众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任务。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事关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完善、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1]到《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2],再到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3]27,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4], 这些政策文件及其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探索的重要经验和方向指引。有学者研究指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在更高层面的统摄,在内涵上更具包容性[5],这一观点为在更广阔视野、更大范围当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思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理性空间的扩展、社会空间类型的丰富、显性空间与隐性空间的结合、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相互勾连等现实问题的涌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需要回应的时代问题,这些都为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认为,从空间角度诠释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可以被理解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的协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个社会领域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空间的全覆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在全社会空间的扩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蕴含深刻的空间意蕴和丰富的空间向度。一方面,中国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城乡互动、地域流动、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交互等使不同社会主体体验到了强烈的空间变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关注由于空间变化带来的人的生存体悟、思想情感、社会关系的变化;另一方面,“人们重新对思想和政治行为的空间性产生兴趣”[6]也为从空间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提供了思想理论资源。从理论视角看,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在逻辑;从实践维度看,空间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具体场所。因此,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具有多重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不仅是对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社会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拓展,还是对人们生存与社会交往的真实现实场域和虚拟场域的把握,也是对人们思想空间深刻变革的积极干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规律把握不同接受对象、不同领域受众的具体特点,试图使不同社会空间的具体工作、不同社会空间当中的社会成员在空间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生存交往空间的协调;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带来的空间变革要求在空间资源共享、共同建设的基础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社会空间当中的流动,使“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内容”[7],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功能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内的良性发展。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使不同社会空间主体联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扩大不同社会空间主体之间沟通、交往、合作的空间,推动各个社会领域、所有成员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在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同时,促进不同社会空间之间协同、开拓新的合作空间,与其他社会空间建立新的空间关系是其应有之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不是强形、硬性介入其他社会空间,而是通过柔性、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各个社会空间各项空间实践的正确方向,使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容、平台在各个社会空间内流通,促进不同社会空间物质资源、文化资源、思想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并且试图促进构建平等、互惠互利的新空间模式。

    不同类型的空间实践活动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空间组织的核心。“人在哪里,意识形态就要传播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就需要扩展到哪里。”[8]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发起者、组织者以及实际承担者、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容等在具体空间中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持续向社会空间输入并向不同社会空间成员思想、情感无限接近的过程,不同社会空间的社会成员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这一思想和行为持续被塑造的空间,通过积极内化社会要求、遵循社会空间秩序及参与社会空间实践以实现政治、思想、理论、情感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在不同社会空间当中实现了空间资源共享、空间协同共建之后,要对不同社会空间的社会成员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引导不同社会空间的社会成员逐渐认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在资源、声望、地位、身份角色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使其在“共同理想信念做支撑”的前提下“同心同德迈向前进”[9],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需要促进不同社会空间成员的情感、心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社会空间为不同社会成员之间价值观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供了全体社会成员所要遵循的社会公共空间秩序以及个体生存发展个性空间的基本规范;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体社会成员情感、思维方式的最大公约数,通过在不同社会空间、全体社会成员当中强调时代任务、共同责任和共同理想凝聚社会最广大、最普遍的理想追求。

    不同社会空间、具体社会空间实践的独特性塑造了独特的空间特征。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试图从实际的、具体的空间向其他空间的协同合作必然伴随着新的空间的产生,这是社会关系空间完善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作用的空间“应该是全方位的”[3]27,包含不同个体生存发展、教育、生活的所有空间,不同的空间对个体生存发展的功能不同,但联系密切。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横向协同协调满足人的社会关系协调完善的需求,使人把握真实的社会要求、建立真实的社会关系;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纵向一体化以及社会网状空间结构结成更加丰富的社会空间关系版图;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际开展场所、人的思想空间的转变、社会空间关系的拓展存在中心——边缘的空间结构,并且通过关注、吸引使边缘空间向中心空间靠近,在此基础上形成秩序和谐的空间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建设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场所、社会文化空间作为支撑,其形成发展过程、功能发挥、价值彰显对空间形成相应的影响,并以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特殊方式实现空间的再生产,具体的改变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空间关系,使空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因此,我们要从引导不同社会主体认识我国社会空间变迁的事实,丰富人的生存发展空间、完善人的社会空间关系理解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内容。

    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变化总是处在一定空间、受空间及空间中具体的人的实践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以新时代我国社会空间深刻变迁的时代场域及人的空间实践为前提,直接作用人们的思想空间凝聚社会精神力量。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空间,增强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的价值共识。社会不断发展变迁形塑了城乡空间、显性空间与隐性空间、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深刻改变着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此使生活于其中的不同社会主体生活体验、情感心理以至于思想随之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作用于人的思想空间,“既要尊重这些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理解方式,也要引导和塑造新的认知方式和理解方式。”[10]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及其过程要通过统一的内容、目标向不同社会领域的社会成员讲清楚我国社会深刻变迁以及社会空间改变的事实,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当下社会空间的特征、空间融合的具体情况,增强不同社会空间当中人们的价值共识。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介入不同社会空间主体情感,提升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的情感认同和体验。在社会空间日益发生变化的当下,生存发展空间、日常生活空间不同的人在情感和心理体悟中差异较大,其精神空间差异较大,“探究人精神领域的思想裂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11]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适当的语言、得当的方式和媒介手段向不同社会空间的人宣传社会政策、社会福利制度,增强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的交互性和互动性,提升人对空间差异的理解和体验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唯物主义教育持续提升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把握事物的能力,以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更加切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更加契合人的成长规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更加合理、空间形式更加优美,以达到对各空间主体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效。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不断引导人们适应社会空间分化,凝聚社会精神力量。“空间不是一个被意识形态扭曲了的科学的对象;它一直都是政治性的、战略性的。”[12]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对空间的影响是“一个政治过程”[13]62,要将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延伸到各类空间。社会发展使社会空间分化、精细化、多样化,在丰富人的空间体验的同时使不同社会空间之中人的思想、精神之间存在鸿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社区、农村等不同社会空间的关系,调整不同社会空间之中人的空间利益、空间关系,弥合不同类型社会空间的断裂。

    在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意味着社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在整个社会空间的培养、塑造、流通;在政治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意味着国家、政府、政党、社会、组织、团体之间的共同治理;在社会文化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为主流文化、亚文化以及跨文化领域等不同文化空间之间的生产、传播提供了机会。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引导人的思想和行为促进城乡融合,扩大人的精神空间和生存空间。人类生存空间的城乡建构曾经是划分历史时期的重要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实践领域、不同空间实践活动对人的生存空间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塑造和重构,城乡空间融合带来社会变迁使人的生存发展空间产生新的变化。一方面,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使人的生存空间向城市化转变,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心向城市转变,人的生产实践的主题向市民化转变,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引导人“全面看待不同空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定性”[14],从而使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关系与这一转变相适应并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乡村土地改革对乡村人群生存生活空间以及乡村文化和思想观念改变对人的精神空间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将土地制度以及相关政策向不同地区的人群进行解释和说明,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这一变化并积极促进这一进程。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关注不同社会空间、不同生存体验的主体的生存空间和思想空间,尤其是社会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使他们从思想、心理、情感上正确认识城乡社会空间变迁及其结果,引导人们“在共建和共享精神生活的世界中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15]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凝聚不同社会空间的不同主体扩展空间。一方面,不同空间人群的聚集、分散、发展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不仅关注具体的、特殊的、特定个人和群体的思想观念、情感心理、价值观的变化,并且要关注不同社会空间当中人们思想、情感、行为之间的联系和动态变化,实现关注特定在场、特定对象与关注宏大社会空间变迁背景的统一。另一方面,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城乡分离、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出现分工,使不同社会主体栖居于不同的社会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各个社会领域的有机统一,这一有机统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合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分离。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将不同社会空间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作为关注点,将新旧社会阶层的人凝聚为新的社会空间力量并引导其参与空间的生产和再生产。

    最后,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需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空间。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在多次对社会空间的重组和优化中达成的。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关注不同社会空间本身、空间当中的人、事、物以及试图理顺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不同的社会空间的人的不同的语言、思想、价值观和社会关系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从对这一具体实际的把握中试图实现不同社会空间当中的人的思想和行动的结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在不断的空间优化和空间生产过程中,促进个体的个性空间与社会空间之间逐渐协调、充分融合,在这样的空间中,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真实可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体力量更加坚实。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以整体性、系统化思维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空间、交往空间、思想空间,使人的社会关系空间处于有弹性、有活力、有生命力的状态;把握不同社会空间权利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塑造不同社会空间的主体,激发不同社会空间主体参与社会实践以丰富人的社会关系空间。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政策指导、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等方式使不同社会空间的权利主体实现优势互补和利益最大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政策指引主要在维持原有不同社会空间的主体的声望、地位的同时采用政策激励、物质保障、资源倾斜等方式和方法保障不同社会主体空间权利,并且尽可能减少不同社会空间主体参与、建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成本,使各个社会空间主体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有意愿突破自身原有的空间。资源共享则主要针对的是对思想理论资源、物质资源在不同领域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这种合理分配和使用是不同社会主体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形成共同思想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同样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彰显的基础上使各个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突破空间壁垒。信息互通则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将个人空间、社会空间以及形形色色的亚文化空间进行引导、解释和缓冲,促进不同社会领域关系空间的和谐。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需要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积极参与、管理、组织和协调,它为社会空间确立一种秩序,使空间中不同利益主体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发展中、个性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关系中保持适度的张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持续构造多元社会主体的社会空间网络,不断塑造社会空间的主体。“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16]个人的生存、生活、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进行,其思想、行为的产生、变化受一定社会空间结构、空间秩序、空间生态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不断建构空间网络将社会要求、社会规范带入不同的社会阶层,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持续的教育作用使人的主体性得以被确证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价值观、制度规范等作用于不同的空间,在不同程度上渗透、传播到社会各空间层面,使人向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无限趋近,而且资源配置、制度发展、社会规范、政策法规等随着社会发展、人的实践发展被修改。因此,社会空间是不断被构造、被打破、被重新构造的过程,通过这种构造将宏大社会空间与个人日常生活、个人主观体验和情感相连接,恢复碎片化、异质化的日常生活空间的生命力与活力,在解决不同社会空间主体之间的矛盾、解决个性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矛盾中不断实现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价值。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协调促进人的社会关系空间的不断完善。“空间呈现出了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定的社会关系。”[17]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在改造自然以获取更大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生产关系、文化关系等,以促进不同空间社会主体实践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不同社会空间主体进行利益协调、思想解惑、关系协调使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积极参与各项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之中,并在不同领域的合作当中完善自身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关注不同社会空间当中的现实的人的生存体验以及个人物质实践、个体关系,并通过对现实的人的主体力量的激发汇聚为改变社会的物质力量。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实现凝聚思想和汇聚力量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语言、主体等向不同社会领域和社会主体进行持续的作用和影响,使原有空间内容、形式、结构发生积极改变不断重塑社会空间、优化空间秩序、形成新空间。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重塑空间秩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对社会空间的占有和把握实际地改变了空间秩序的基本架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尝试构建包含差异性的、将多种空间要素裹挟在内的空间秩序,形成多层次目标、多个领域、多重主体、多种要素共存的空间秩序。在统一的政策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平台、信息等在各个社会空间中进行高效、公平公正的分配和使用以应对各个空间、各个主体各自为政、协调不够的问题,以促进空间的和谐有序;同时,借助不断改进的信息技术及“由此产生的同步化效应使教育对象接受内容的空间距离和时间差异基本消失”[18],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内容和影响向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加遥远的地域的延伸。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跨越时空限制、迈入虚拟空间的标志,人的实践活动的现实阵地与虚拟阵地的更迭交互,文化因素、精神力量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生存发展全过程,推动现实与虚拟、显性与隐性空间秩序的建立。此外,文化的规范、法律的规定、制度的规约、价值观的引导等为社会空间秩序做了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期望通过强有力的目标和内容及形式对生活在同一空间、不同空间当中的人、事、物及所有相关要素进行整合和优化进而实现对空间的治理,使空间发展可持续、有活力。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持续优化空间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形成和建设需要依托一定的现实空间,包括具体场所、平台、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力量的支撑等,这一过程需要对现实空间进行充分挖掘和使用,为实现人的精神空间的充盈丰富和社会空间的合理协调有序提供有益尝试。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不仅从整体上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整合教育资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以寻求对人的思想空间、生存空间的整体空间生态的把握,而且使数量更大、群体更多、力量更强的社会主体联合起来成为开拓优化社会空间的主要力量,使这些力量适当正确发挥作用,确保社会空间更加和谐、稳定、有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注重对人的实践空间的合理安排及运用,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协调和发挥,使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的活动空间、思想空间更加开阔、充实。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持续生成新空间。“社会主义社会也必须生产出自己的空间。”[13]54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通过宣传、传播、媒体、网络等形式和手段生产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空间,并根据不同空间的特点挖掘、开发、运用各类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试图使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农村等不同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协同合作,并通过这种合作向其他领域的协调合作拓展,使空间范围、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使不同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平台、实践基地、场所等在数量和质量上不断发展。此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对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连接、通过对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共同关注开发凝聚共识的新空间。

    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党和国家以及多元社会主体按照自身发展需要对空间进行的自觉自为的改变,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在不同社会空间、不同社会主体当中的展开。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所需的要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人,其实践活动不仅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素的空间形态和样态,还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内部要素的空间结构,才能实现一体化。因此,我们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就要不断占有和扩展空间,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最广泛的传播,把握最宏大空间当中的主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对变革社会力量的掌握,并对不同空间关系进行协调,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关键。

    空间及其相关的人、事、物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基础,且“空间体现着社会要求的主流意识性形态要以国家倡导的方式出场”[19],对空间的占有和利用的方式背后隐藏着对不同社会主体对空间的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将这种占有方式展现在其结构及具体运用方式当中实现其建设,使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最广阔的社会空间当中传播。

    首先,通过对空间占有方式的合理化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空间的占有方式反映了不同社会主体的权益,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不同空间的占有实现对最广大范围的人民群众的掌握。一方面,不同社会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通过多种方式将社会发展的实际,将社会政策、社会价值观传递给不同社会空间的主体,使不同社会空间主体逐渐政治社会化。另一方面,不同社会主体生存、生产、生活、交往状况不同形塑了独特的空间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通过各类社会保障体系、沟通交流机制、协同合作体系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使不同社会主体的空间占有和空间权益被承认和保障,使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空间占有方式趋向合理化。此外,我们要在坚持社会空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之下促进个人空间与社会空间的结合以促进空间结构的完善。

    其次,通过对空间占有的社会权益格局的协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不同空间占有的方式及空间格局反映了背后的权益关系,空间作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载体,会受到不同社会主体的纷争。一方面,不同社会空间生产生活的主体代表的社会力量和社会阶层不同、所能控制和实际拥有的空间资源和权益不同,这些空间主体通过自身的力量对各自所处空间的实际运用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权益格局。因而空间资源共建共享、空间权益格局更加合理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因而对人所在的空间的占有和开发,以及对这些空间的人的思想空间的占有使这些空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塑造、渗透的领域,通过“与各功能空间协同互动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20],并通过这种积极影响协调空间占有主体的权益格局,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最后,通过对空间占有的持续扩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基本载体的扩展。“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动现实展开的地方。”[21]因此扩展空间容量、丰富空间内容、塑造空间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各类社会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主导者要通过理论教育、实践养成、关系调节等方式完善人的主体性、丰富人的社会生活的空间,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空间实践将人生存生活的物理空间与人文空间、人的思想空间相联系;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正确处理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空间、城乡变迁空间、协调空间资源的占有关系、保障经济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的基础上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空间体现着、涵养着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多元社会主体和多种社会力量的本质力量和生存样态,正是基于对不同空间及生存在其中不同社会主体实际利益的维护、思想困惑的答疑、行为习惯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可以被凝聚。

    首先,在提升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的生活品质及塑造社会文化力量的前提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一方面,不同社会领域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中,不同的空间及对不同空间的占有直接影响人的生存发展状况和思想观念、心理情感、社会生活空间状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者要促进自然空间向社会空间转化,使人的劳动实践向精神、文化、生产关系的转化,促进人的主体性走向成熟、扩大人的社会生活空间。另一方面,人是空间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空间生产的对象,不同的空间体现着不同社会主体的生存样态、生命力量,人的社会存在和思维方式是通过其所处的空间的不同真实地反映出来的,因此对人的生存空间的关注、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塑造使空间成为人格化的力量,并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宣传和践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此外,人怎样生产和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就结成怎样的社会关系,为了谁、围绕什么样的需要、如何进行社会关系的生产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拥有空间的配置,生产、享受空间产品中所拥有的支配权不同,我们要着眼于既有的社会关系、引导社会空间生产的合理化的过程中使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都能公平公正的享受空间及其产品,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积聚力量。

    其次,在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彰显的过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一方面,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的实践、创造、享受等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以个体性空间与社会性空间的结合为基础。另一方面,空间为个体与社会的结合提供社会文化支撑和实践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者通过理论教育、实践锻炼从思想上引导不同空间的人参与社会实践激发人的主体力量;此外,协调利益关系、解答思想困惑和实际难题,引导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协调的社会关系,并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确认、建构、形塑自身的生命空间和生存发展空间。

    最后,在完善不同空间主体的社会规定性当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一方面,社会发展及人的实践方式的变化改变着人的生存空间,不同空间社会主体对空间的占领方式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不同社会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将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带入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的空间实践过程中。使不同社会空间主体在体验共同的价值观、思想观念的过程中受共同的社会文化影响的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奠定价值基础。另一方面,空间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是在深入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发展和社会现实对不同空间主体的空间实践的规定、限定中实现的。不同空间主体在空间占有方式上不同,这种不同构成了空间占有的不同社会关系,占有多大的空间、拥有何种空间关系取决于不同社会主体所属的社会空间结构,我们要在理顺个人空间占有、他人空间占有、二者内部关系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明确不同空间主体的社会规定性。

    我们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社会秩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的对不同社会空间中的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类空间的和谐统一当中促进人的思想空间与社会要求的思想意识相统一,要在把握不同空间所表征的社会状况之上不断凝聚思想、汇聚社会力量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首先,要在塑造主客体交往及各种社会现象形成的场所的基础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要素。”[22]空间是主客体实践活动、思想观念发展、演变的主要场所,是各种社会现象、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多元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的场所。不同空间主体要不断塑造、优化多元社会思想、多元社会文化、多元思想价值相互激荡的现实空间,协调复杂、多维、立体的空间及其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内容丰实、层次多样、结构合理的现实空间和思想空间。

    其次,要在逐步解决不同空间主体的矛盾的过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一方面,当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3],这一主要矛盾及其具体演变逐步深入人们的生存发展空间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相协调的问题、不同空间生存主体共同富裕的问题、城乡空间协调发展问题的解决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另一方面,我们要在推动各空间相互协调、不同空间持续交互,促进共同、整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在物质空间的极大拓展、精神生活空间的极大提升、社会交往空间的进一步和谐有序的状态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

    最后,在丰富不同空间主体的关系过程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我们要“以空间为抓手,实现内外联合改善空间关系”[24],进一步优化、调整、整合不同空间主体的主体性、积极性、自觉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所影响和塑造的空间成为人的主体性成熟和人联合的主要场域。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者自身要首先接受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在提升自身的思想观念、完善自身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不同社会空间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者之间的协同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供方向引领、人才支撑、队伍支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者要将工作做细做实,不仅要关注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将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观念及其积极影响渗入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的思想和行动当中,促进其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完善,孕育和培养社会变革的力量;并且要关注不同社会空间主体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其答疑解惑,纾困解难,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过程中寻求不同社会空间主体的互动交流、协同合作,凝聚人心。

  •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518.
    [2]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N]. 人民日报, 2017-09-25(01).
    [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关键任务的根本课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44.
    [5] 杨晓慧, 弓昭民. 新时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1): 119-12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SJ202301015.htm
    [6] 爱德华·W·苏贾. 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M]. 王文斌,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5-7.
    [7] 王学俭, 张哲. 多维空间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4(4): 133-14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IXI202112008.htm
    [8] 钱美玲, 丁三青.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化的意识形态逻辑论析[J]. 理论导刊, 2021(8): 116-122. doi: 10.3969/j.issn.1002-7408.2021.08.017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23.
    [10] 雷长稳.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叙事的作用机理与展开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 2023(3): 61-66.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LJ202303009.htm
    [11] 温在泼.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多元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9): 11-1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XDJ201918005.htm
    [12] 亨利·列斐伏尔. 空间与政治[M]. 李春,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37.
    [13] 包亚明. 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14] 项久雨. 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叙事方式[J]. 教学与研究, 2023(10): 22-3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JWDP202310005.htm
    [15] 王习胜, 狄瑞波.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7): 131-13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SJ202207019.htm
    [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24.
    [17] 李辉, 庄新岸. 马克思空间思想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2): 19-24.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IXI201902004.htm
    [18] 张耀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100.
    [19] 卢岚.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转向的出场逻辑与研究理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5): 17-2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ZGB202401005.htm
    [20] 徐业坤, 徐家林. 内涵·价值·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理性审视[J]. 湖北社会科学, 2021(5): 162-168. doi: 10.3969/j.issn.1003-8477.2021.05.021
    [21] 潘一坡, 项久雨. 思想政治教育时空论[J]. 思想理论教育, 2020(11): 44-5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LLJ202011009.htm
    [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7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857.
    [2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1.
    [24] 徐业坤, 曹文泽. 论多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系统整合[J]. 思想教育研究, 2021(12): 41-4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IXI202112008.htm
  • 期刊类型引用(2)

    1. 汪广荣,王国庆. “大思政课”视角下多元主体交互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01): 71-77 . 百度学术
    2. 饶旭鹏,崔牡丹. 五年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未来展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6): 27-4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5
  • HTML全文浏览量:  27
  • PDF下载量:  183
  • 被引次数: 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2-1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7-15
  • 刊出日期:  2024-07-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