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Young Cadres and Its Time Value
-
摘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在于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基于领导科学理论分析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的系列论述围绕青年干部培养何以重要、培养何种能力、如何加以培养等重大问题,涵盖战略层面、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形成了富有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实践性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从青年干部成长规律和队伍建设的客观实际出发,在吸收马克思主义青年干部观、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干部培养实践经验、着眼两个大局及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基础上,为青年干部成长成才提供了科学指引,深化了对政党执政规律的科学认识、顺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干部选人用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
关键词: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 中国共产党 /
- 青年干部观 /
- 领导科学 /
- 治理能力现代化
Abstract: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uccessors worthy of the era.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of leadership science, Xi Jinping 's series of statements on young cadres focus on major issues such as why it is important to train young cadres, what kind of ability to train young cadres and how to train them, covering the strategic level, individual level and organizational level. It has formed a theoretical system that is scientific,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practical.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starts from the growth law of young cadres and the reality of team construction. It not only absorbs the Marxist view of young cadres, summarizes the century-old cadre practice experie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also focuses on the profound changes of the world,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arty conditions under the two overall situations. It provides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the growth of young cadres, deepens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governing law of political parties, conforms to the objective need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points out the way forward for the selection and employment of young cadres in the new era.
-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任务,强调“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1]66-67。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青年干部成长成才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2019年3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六次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授“开学第一课”,为把青年干部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才,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导。
当前,学界针对青年干部相关研究主要体现为几方面:一是围绕青年干部为适应时代需要所需具备的素质内涵和能力品质开展研究[2-3],揭示各类基层组织中青年干部群体面临的生存现状和成长困境,讨论机制建设等路径策略[4-5];二是总结中国共产党各个历史时期培养造就青年干部的历史经验[6-8];三是研究中共领导人关于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思想[9-11]。本文认为,纵观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重要论述的文献并不多,一方面,这部分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其历次讲话关于青年干部成长成才“七种能力”“八项本领”等相关要求的具体研究,而对各项要求之间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欠缺进一步阐析;另一方面,已有研究对其生成机理缺乏深入探析,更多以青年观的视角聚焦。学界已有研究关注青年干部问题“青年”属性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是要落脚到其“干部”身份。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体系、时代价值进行系统梳理和剖析,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去思考青年干部群体的角色定位和本领要求,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青年干部队伍、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提供方向指引。
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一 理论逻辑:对马克思主义青年干部观的守成与创新
青年干部,其具备作为“青年”的基本属性特征,又肩负着身为“干部”的内在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问题的思考,发源于马克思主义对青年群体地位及特征的基本认识,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对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目标定位,落脚于“德才兼备”原则指导下培养青年干部的基本要求。
1 青年干部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群体的地位认识是其青年干部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指出无产阶级青年群体在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主体地位,认为“未来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12]。恩格斯高度赞扬青年一代是富有朝气、敢于斗争、充满希望、崇尚真理的后继者,“相信现代的命运……不取决于老年人习以为常的平庸迟钝,而是取决于年轻人崇高奔放的激情。”[13]列宁始终重视选拔培养年轻干部来承担领导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组织任务,认为应该“深入下层,大胆起用新人……造就出年青的工作干部”,并且“不断提拔他们”[14]。在苏联中心路线转向经济建设之际,列宁强调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帮助这些年轻的党员成长,把他们培养成建设共产主义的干部,使他们最有觉悟,能够胜任最重要的职务。”[15]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十分重视青年和青年干部问题。如在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如何看待新干部的问题上认为,新干部固然有经验不足的缺点,但其优势在于“对于新鲜事物有锐敏的感觉,因而有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这一点“有些老干部则正是缺乏的”[16]8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在青年团二大会议、成都会议、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等场合多次强调要重视起用年轻有为的干部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指出“要选青年干部当团中央委员”“要充分相信青年人,绝大多数是会胜任的”[1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党和国家重心转向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认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18]380他高度重视选拔乃至破格提拔年富力强、专业知识过硬的青年干部到重要岗位,认为四个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大胆起用中青年干部,“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19]中国进入21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深化改革随之即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认为要实现跨世纪的目标,“从长远看,关键在一大批年轻干部的健康成长。”[20]309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各种挑战,胡锦涛也曾明确指出:“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造就一大批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能够在新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计。”[21]
总体而言,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青年以至青年干部群体社会历史作用的认识,成为我们党长期以来指导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思想武器。
2 青年干部培养是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考量
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其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培养教育接班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德国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培养“理论上的接班人”以等待转机的到来[22],“物色接班人”以对抗党内的机会主义者[23]。列宁则认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关键在于增强党的组织基础,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后备力量”[24],强调把“新的年轻的有朝气的共产主义力量”提拔至更重要的岗位[2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党的事业延续性的高度强调培养新干部的重要性,强调“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26],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中断”[16]824。20世纪60年代,出于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深切忧思,毛泽东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战略任务[27]70。他在审阅“九评苏共”的文章中强调,“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27]71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党内干部青黄不接的现状,邓小平把推动新老干部交替看做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28],把培养起用大批优秀青年干部看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其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来要出大问题,要犯大错误。”[18]92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又一轮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江泽民认为,必须不失时机地抓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锻炼,指出这是“保证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保证党和国家永远兴旺发达”的战略决策[20]556。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新变化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许多新挑战。胡锦涛则认为如果不抓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问题,“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就难以巩固,我们就要犯历史性错误。”[29]1210
从根本上说,青年干部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其培养教育是确保党和国家政权掌握在无产阶级革命家手中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共产主义事业能否实现的重大战略问题。
3 “德才兼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培养青年干部的根本原则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抓住了这一基本点,也就把握了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根本原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体现在:在理论上,坚持科学理论武装,“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0];在阶级性质上,始终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在作风上,遵守纪律维护权威,“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31]列宁特别重视在条件艰苦和情况复杂的环境中锤炼锻造年轻干部,使其尽快成长,他希望“让有组织才能的人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并且把他们提拔上来, 参加全国的管理工作”[32]。与此同时,他高度重视提高青年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认为“宣扬无党性,就是背叛马克思主义”[33],强调青年干部要自觉把接受教育和培养的进程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联系起来。
“德才兼备”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选拔培养优秀青年干部一以贯之的方针。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培养军政干部的预备学校,要求广大青年学员围绕抗日救国的总方针,一是学习“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灵活的战略战术”;二是学做干部,目的是“发动民众,组织民众,训练民众”;三是下决心——“牺牲升官、牺牲发财、牺牲生命”的决心[34]。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提出的“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五项标准,在突出强调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立场和人民立场的基础上,也号召青年干部加强团结、党内民主和自我批评[35]569-57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推进选拔优秀青年干部的工作中一再强调,“干部不是只要年轻,有业务知识……还要有好的作风。”[18]146他强调在干部“四化”方针中,“革命化”始终是首位条件、绝对条件。世纪之交,在国际形势复杂、外部风险加剧的年代,江泽民尤其重视培养一大批“政治上坚定、具有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善于驾驭复杂局面的优秀年轻干部”,能够在重大斗争和突发事件中保持清醒、立场坚定,组织领导群众战胜困难[36]。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时期,胡锦涛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我们党的干部标准,指出“‘德’的核心就是党性”[37],认为“考察年轻干部的德和才,要看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绩,要重视群众公论,尤其是要看关键时刻的表现”[29]1217。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干部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在不同历史时期会随着中心任务的转变有不同的体现,但贯穿其中诸如政治立场、思想理论、行为作风等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二 历史逻辑: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青年干部培养实践的总结与传承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青年干部始终是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干部群体。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系列极具共性原则又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与做法,为新时代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造就青年干部的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政治引领、组织领导、实践磨炼等工作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历史经验。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蔡和森等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及研究下相继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而后以创办刊物、组织团体等方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和组织基础。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吸纳优秀青年分子、培养青年革命骨干创造了组织条件[38]。大革命时期,为培养国民革命的干部人才,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契机下,中国共产党选派先进青年参与黄埔军校训练工作以及同期创办的农村运动讲习所,当中很多青年人后来或参加军事斗争、或从事农运工作,逐步成为革命浪潮中的中坚力量[39]。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适应革命斗争面临的干部严重缺乏[40],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干部培养工作的正规化上也迈出了一大步,包括创办层次类型多样的学校、从工农士兵和群众运动中提拔发展青年干部,以及依托共青团组织建设吸纳培养青年干部[7]。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各种进步团体的运动和发展,培养革命需要的青年干部人才。这一时期创办的各类专门学校如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延安大学等,以及干部学校如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泽东青年干部学校等为党的革命事业积蓄了大量青年骨干[41]。民先队、抗战后援会、青年救国会等发展起来的抗战救国组织中的积极分子作为根据地青年干部的主要来源之一,日渐成为抗击日本侵略势力的重要力量。在思想教育工作上,以《中国青年》为代表的书刊日渐成为青年干部在理论、策略、工作和文化生活各方面的学习刊物[42],延安整风运动为广大青年干部树立实事求是的世界观、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学会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提供了思想利器,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了组织和干部准备。
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培养造就青年干部的实践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实践与适应国内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应对国外政治形势的急遽转变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上的平稳过渡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各行各业亟需专业化干部的背景下[43]100,这一时期通过引进苏联专家和派遣年轻干部前往苏联工厂学习来培养工业化建设的技术干部人才[43]384。学校教育也是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在1952年就提出加紧改革教育制度,扩充中级和高级的学校[44]。1954年,中共中央文件明确指出“保证今年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完成,不仅是培养提高青年干部所必需,也是保证未来干部数量与质量,实现国家建设计划的重要环节。”[45]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自苏共二十大以及即后发生的波匈事件和苏伊士运河事件后,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内部矛盾开始显露,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试图从年轻一代入手实行和平演变,再加之国内干部队伍中也渐滋生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出于对“可能出修正主义”[35]569的警惕,1964年,毛泽东将培养和造就革命事业接班人提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中央立即从两个方面采取了措施,一方面是大胆提拔一批优秀干部到县、地以至省的领导岗位;另一方面则是选调了一批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到基层锻炼[46]。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经验和教训都是深刻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注重青年干部的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既为巩固新生政权、维护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组织保障,又为全面开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当然,也必须指出,自1957年以来受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倾思想路线影响,党中央对青年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过于强调政治路线和政治立场,再加之“文革”期间组织工作严重混乱,对青年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一度偏离正确的路线,才导致改革开放初期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这个教训值得总结。
3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培养造就青年干部的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二大围绕四个现代化任务确立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47]83,克服了长期以来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轻视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怯于从优秀青年干部中破格提拔顶尖人才的习惯势力。首先,中国共产党选拔任用青年干部的工作逐渐走上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实现新老交替是恢复组织路线的首要任务。我国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是提拔任用大批青年干部的前提,通过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地、县级机关的机构改革,建立老干部退休离休制度、设立顾问委员会等过渡机制,避免了社会矛盾再度激化,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团结的环境,不失为一次权力平稳交接的政治典范。在青年干部的选拔工作上,除了传统的干部委任制外,中央开始引入考试选拔、公开招聘和社会公开竞争的方式。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央开始推进青年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化改革,逐步确立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等基本程序,进一步扩大“双推双考”的范围。其次,在青年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上,党中央加快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党校、干部院校、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大规模地培训干部,将正规化学习的学历和学习成绩视为今后使用和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使这项工作逐步正规化、制度化。这一时期,我国对青年干部培养教育的重点有所倾向,在强调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干部的业务知识培训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如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规定除设置马列主义基础课程外,业务课程要占总学时的百分之七八十[47]107。经过对这一要求的贯彻,青年干部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有了质的提高,但与此同时,由于政治思想教育的相对忽视也给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渗透机会。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央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有计划地组织青年干部下基层和生产一线锻炼、实行干部交流和岗位轮换,尤其把年轻干部放到一些关键岗位、艰苦环境和情况复杂、矛盾突岀、困难较多的地方去培养锻炼。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大幅改革使得大批优秀有才能的青年干部不断涌现,很大程度上克服了我国传统干部制度的狭隘和僵化。然而,青年干部在选拔任用过程中,如“唯票取人”“唯分取人”“以年龄划线”以及强调学历知识而忽视实践经验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概而言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在青年干部培养工作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历史经验,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在任何时期都要注重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作为贯彻政治路线的组织保障,发掘这一新生力量对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巨大能量;二是时刻不能放松对青年干部的政治引领和理论教育,正确处理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关系;三是将实践锻炼作为磨砺青年干部的必然路径,激励青年干部在扎根一线和群众中熟悉情况、增强党性、磨练意志,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才干;四是基于青年干部成长规律不断探索干部成长机制,围绕青年干部成长成才、选拔教育、监督管理不断完善制度保障。
三 现实逻辑: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应对与革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高屋建瓴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48]
1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激烈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
新时代以来,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博弈,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49]2008年, 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仍未走出低迷期,国际力量呈现“东升西降”的趋势,被零和博弈思维支配的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国内矛盾,在经济上设置贸易壁垒、实施技术封锁、制造贸易摩擦、悍然发动贸易战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在政治上对其视为对手的国家实行政治孤立与遏制打压;在思想文化上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阴谋,企图颠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尽管国际形势波谲云诡,风险挑战层见叠出,但需要看到时代发展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要坚持并不断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融入世界发展。因此,在新时代的变与不变中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建设一支“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的青年干部队伍已成为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青年干部肩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增强识别风险的思想认识和直面挑战的斗争精神,更要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战略定力和“勇立时代潮头”的担当精神。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对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根本性变化。与此同时,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仍有差距,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核心技术瓶颈亟待突破,世界经济衰退对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新征程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这些现实挑战都要求青年干部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党的二十大宣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广泛吸收各国现代化的有益经验、立足国情实现理论实践创新基础上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1]22。因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吸纳大批年富力强、思想活跃、极具探索精神、接受新生事物快的优秀青年干部进入执政队伍,才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3 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现实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政党,在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更为严峻。在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命题下,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能否持续地、成建制、成制度地“选贤任能”,青年干部的培养是为党选拔优秀执政人才,保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能的战略任务。总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加强青年干部工作的系统化、制度化建设,当前青年干部队伍总体呈现文化水平高、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积极风貌,但需要指出近些年来干部贪腐的低龄化现象层出不穷,折射出的是青年干部队伍中有的未经受过严格的党内政治锻炼,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匮乏,理想信念未真正牢固树立,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错误价值观的影响;有的缺乏基层艰苦地方和关键岗位的扎实历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足。因此,我国加强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和培养迫在眉睫,但同时,针对青年干部选拔、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解决,面临的一些体制机制的诟病需要破解。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青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更科学、更合理的制度选拔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从领导科学的视角来看,领导干部作为社会系统中处于支配和决定地位的主体,是领导主体、领导客体和领导环境等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水平和质量对整个组织的前途和命运都有决定性意义[50]。本文尝试从领导科学理论的分析框架出发,围绕“为什么要重视培养青年干部这项工作”“培养什么样的青年干部”,以及“如何培养青年干部”等,从战略层面、个人层面、组织层面解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重要论述的根源动因、目标方向、路径机制。
一 战略层面:青年干部培养工作何以重要
战略是研究全局的指导规律的东西,是决定全局性的长远的谋划,是关系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往往受到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工作的谋划立足于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延续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变革时代风险层出不穷的破局需要,聚焦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发展实际。
1 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建党原则,事关共产主义事业能否代代延续,事关红色江山是否永不移色,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繁荣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这一新的历史方位,面向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交予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把培养青年干部的工作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51]262019年,他在春季学期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再次强调青年干部培养工作“关乎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福祉”[52]518。其素质和能力水平直接关系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1]67党中央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能够进一步促进青年干部工作包括育选管用在内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做到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及早发现、及时培养,促使优秀年轻干部能够不断涌现。这既是党长期以来探索形成的干部工作规律使然,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逻辑必然。
2 变革时代呼吁青年干部勇担使命
“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如果知识不够、眼界不宽、能力不强,就会耽误事。”[53]535这一变革时代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时代。这一伟大事业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事业的唯一路径,不仅仅是寻求党和国家事业兴盛的强国之道,更是探索开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世之举,这一使命之艰巨、任务之繁重、情况之复杂呼唤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也就是青年一代肩负起重任。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关心青年群体的成长发展,不止一次地对青年干部群体提出殷切希望。“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53]535因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青年干部的教育培养,希望发挥出干部队伍中青年群体的独特优势,担负起新征程上党和国家事业的重任。
3 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
新时代,新的环境新的任务赋予了青年干部培养工作新的时代特点。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使培养选拔优秀青年干部工作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为新时代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目标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建设一支忠实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符合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忠诚干净担当、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51]27-28一方面,越来越多的70后、80后乃至90后的青年干部正在成为新时代干部队伍的主力军。这一代干部成长于经济腾飞的年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见证了国家崛起的奇迹,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青年干部队伍的总体特征进行了总结,指出他们普遍接受了良好的文化教育,在中国与世界交融的全球化进程中形成了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品格;而与此同时,受成长经历、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新征程上,不经受信念拷问、实践磨砺、斗争考验,难以承担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艰巨使命。对此,新时代青年干部培养工作要根据时代所需、青年干部特点加以改革。
二 个人层面:青年干部应当养成何种品质能力
作为领导主体的青年干部个人,如何在外部条件加速变化的背景下,处理与自身、与外界之间的关系,成长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1 动力源泉: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出现更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动力方面要回应的是在客观条件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倒逼群体或个体行为如何发生转变或强化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持续探索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回答了青年干部如何从思想、实践层面积极应对变化,主动引领变革。
(1) 理想信念:“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
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青年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始终将青年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置于战略全局的高度加以强调,阐发了理想信念的战略意义、深刻内涵和践行路径,回答了青年干部为何信、如何行的关键问题。一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对历史的考察和对现实的把握中指出理想信念是同其他政党最本质的区别,得出一个政党只有在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指引下才能历经千帆无往不胜的结论。大到政党,小到个人,理想信念决定着青年干部的思想境界和行为举止,尤其在当今世界制度博弈和价值观较量空前激烈的时代,青年干部理想信念缺失或动摇将很容易落入杂念丛生、心为物役、违法乱纪的深渊。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进行了更加体系化、规范化的表述,他指出这个理想信念不是别的,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54]。三是坚定理想信念不是空谈,要做到知、信、行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青年干部对理想信念的确立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和历史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要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善于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感悟精神力量。理想信念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的事,要不断在斗争考验中加以磨砺,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2) 价值导向:“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无论是立身处世还是从政干事,首先要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精神境界。”[55]一是“我是谁”要求青年干部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既是对初心使命的叩问,也是时刻长鸣在心的警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引导教育广大干部学习党的历史,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的干部要坚持当‘老百姓的官’,把自己也当成老百姓,不要做官当老爷。”[55]青年干部就是要把自己当做人民群众的一员,把人民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样去对待。二是“为了谁”是根本的价值导向问题,要求青年干部站稳人民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根本标志,青年干部要站在人民立场,以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群众工作能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增进人民福祉。三是“依靠谁”回答了我们党开展工作的力量源泉,要求青年干部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青年干部在人民群众面前要“要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55],只有真正深入群众,才能了解调查清楚真实情况,切实理解群众所思所盼,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才有利于把工作做好。
2 特质要求:贯彻新时代好干部标准
特质是指一类群体或个人区别于他人所特有的内在素质、特性,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认识和改造世界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历史经验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对青年干部的理论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基本素质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干部队伍区别于其他国家、政党最基本的特质所在。
(1) 理论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理论素质决定了青年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干部的理论学习,他认为青年干部需要掌握的众多本领中“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54]。一方面,这一论断是在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立足新的历史方位、观照未来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回顾历史,只有当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得好,党和人民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就,反之则会出现严重曲折;立足当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理论思维是研究新问题解决新情况的思考依据和重要武器;面向未来,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要求青年干部把握历史大势,深入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理论学习重点、方法载体、成果转化也就是“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指明了要义。一是青年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剖析问题;学习“四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增强历史意识;学习工作所需,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二是学习理论最有效的办法是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发挥“挤”和“钻”的精神。三是“知、信、行统一”意味着要把学习领悟到的科学理论用以检视自身思想作风,使思想观点和行为模式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
(2) 政治素质:锤炼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
政治素质决定领导者的价值立场。对党忠诚是青年干部的首要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第一条就是教育他们对党忠诚,坚决防止政治上的两面人。”[56]所谓对党忠诚,是指忠诚于党的信仰、党组织以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践的命题,要做到知行合一。一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年轻干部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二是要提升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形势、分析本质、解决问题,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准确做出价值取舍。三是严明政治纪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严明的纪律维护制度,增强纪律约束力和制度执行力。”[52]550年轻干部要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怀有敬畏之心,自觉加强政治历练,增强政治自制力。
(3) 道德素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
为政之道,修身为本。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平并不会随党龄的增长和职务的升迁而提高,青年干部必须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改造,追求高尚纯粹的思想境界[52]521。一是青年干部强化自我修炼就是要涵养道德操守、坚守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立德之道。譬如《论语》中“修己以安百姓”所昭示的“内圣外王”之道——作为青年干部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将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放在首位,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52]521。二是加强自我约束就是要守住拒腐防变防线。青年干部既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也要筑牢“五关”,守住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在政治原则问题上做到立场坚定,作风廉洁,保持共产党人本色[54]。三是坚持自我改造就是要开展自我批评,坚持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开展自我批评,根本动力来自党性,来自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55]青年干部要自觉对照党的理论、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对照党中央部署要求,主动检视自身缺点、改正错误、汲取教训。
(4) 能力素质:练就化解难题的“七种能力”
青年干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应对复杂形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成长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提高青年干部“七种能力”的明确要求,而且这七种能力形成了彼此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新时代青年干部能力建设的综合体系。一是政治能力是前提,是衡量干部能否承担重任的根本依据。二是调查研究能力是基础,是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必须深入群众、亲历实践,寻求规律性、增强科学性。三是科学决策能力是核心。青年干部必须树立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在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权衡利弊、科学取舍。四是改革攻坚能力是关键,要解决经济社会生活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必须破除旧有思想观念的束缚,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将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增强改革措施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五是应急处突能力是保障。青年干部要注重事前研判预防、科学分析隐患,事中掌控化解、精准拆弹,事后总结复盘、完善体制机制。六是群众工作能力是根本。要求青年干部站稳群众立场、洞悉群众诉求、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达成宣传、教育、凝聚群众的目标。七是抓落实能力是落脚点。青年干部在推进各项工作的进程中,战略决策重在落实,一方面,要做好全局规划,落实责任分工;另一方面,要抓住主要矛盾,高度重视关键环节,全力攻克瓶颈制约。
3 行为模式: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
如果说特质方面侧重于解构人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内在心理特征,那么行为方面则是偏向于在人与环境交互中的外在行为模式。归根结底,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学说是要落脚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
(1) 实践导向: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实践磨练是青年干部成长锻炼、锤炼本领的必然途经。一是青年干部要树立“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正确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成长为一个好干部,自身努力是关键。对青年干部来说,尤其要珍惜和利用好基层锻炼的机会,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二是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青年干部要依照实际情况、客观规律、科学原则制定政策、落实方案,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三是青年干部要养成知行合一、学思并进的工作习惯。实践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能力素质,针对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如果忙忙碌碌,只是机械做事,陷入事务主义,是很难提高认识和工作水平的。”[53]536四是要摆正心态。实践磨练必然会遇到挫折与困难,能否坚持到底、攻坚克难,关键时刻考验青年干部是否养成正确的政绩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对工作好高骛远、遇困难意志消沉、对得失斤斤计较,是不能把工作干好的。
(2) 斗争精神:锤炼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班上反复提及,“年轻干部要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55]为什么要斗争?考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精神的理论根源,一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立场之上,强调“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52]12;二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经验之上;三是立足于前进道路风险挑战只会多不会少的现实考验。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实质内涵作出了重大理论创新,赋予了新的历史特点。一方面,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利益争斗、阶级斗争,是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作用下,对威胁党的领导和社会制度、损害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阻碍事业前进和现代化建设的种种风险挑战和问题作出有力应对;另一方面,掌握斗争主动权,不是说主动挑事惹事,而是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此外,斗争要讲究策略方法,追求斗争艺术。青年干部要坚持三个“统一”,即“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52]227。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为青年干部应对现实挑战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为新时代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供了方向指引。
(3) 变革创新:“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的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53]535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变革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强。对于广大青年干部而言,面临的环境越是险恶,改革越是艰难,越需要用变革的态度和思维去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变革、预测变革、引领变革,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一是把握历史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是准确识变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53]510要求青年干部以更加自觉的崭新姿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和应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二是科学应变要求要以问题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干事热情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57],坚持创新思维,提升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方法,才能使出台的各项改革举措符合客观规律和群众利益。三是主动求变意味着要有持续深化改革的和刀刃向内的决心,不断改革上层建筑使之适应经济基础,不断自我革新提升执政能力,将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三 组织层面:青年干部成长所需的组织环境
领导科学中的情境理论认为,领导个体行为的有效性与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环境有关。相比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对干部的培养尤为注重组织培养,特别是阶梯式选拔与长期跟踪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长为一个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组织培养。”[51]34组织环境是推动青年干部从参加工作到走向成熟,推动青年干部成长成才的保障性因素。
1 选拔任用: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
选人用人导向关系青年干部队伍性质和建设方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通过列举个别地方提拔任用青年干部的怪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有关部门单位简单以年龄为限选拔配备青年干部,是忽视干部成长规律的表现[58]347。究其原因,我国相关组织单位未把人选的内在素质、必要的履职历练以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选拔任用的第一标准。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干部队伍的选拔渠道、人员结构、人才质量等方面提出了系列要求。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部门要注重拓宽选拔渠道,“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培养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青年领导干部[51]30。二是各地区部门要平衡近期需要和长远战略的关系,优化青年干部队伍结构。三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要在质的提升上下大功夫,尤其要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专业本领过硬的新时代青年干部。对有培养前途、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要不拘一格大胆任用。四是青年干部工作要有全局意识,保证队伍能进能出,动态更新,发挥各年龄干部积极性,使得干部队伍整体保持一池活水。
2 培养历练:台阶的、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
我们加强和改进青年干部工作,要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分析了当前青年干部群体的特点,即高等教育背景、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充满生机活力,但缺乏理论学习和政治生活锻炼,基层磨练欠缺[51]27。针对这些弱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再次指出青年干部能力提升的迫切要求,强调“让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59]。我国相关组织部门尤其要遵循青年干部成长规律,着手加强培养。一是要为青年干部创造基层历练的机会,给予必要台阶的、递进式的历练和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攻坚、民族工作等不同场合上多次强调要引导和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基层一线工作,坚持必要台阶、递进式历练,在艰苦地区和复杂环境中磨砺品格、增长才干[60],并用“墩墩苗”这一形象比喻巧妙阐释青年干部在成长初期打牢基础的重要性[58]349。墩苗期长的农作物往往更经得起恶劣环境、自然灾害的考验,青年干部亦是如此。二是组织要持续进行对青年干部的政治训练,重点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的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帮助青年干部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牢牢把握前进方向。三是要加强对青年干部的长远规划,持续追踪青年干部的工作动态和成长情况,把关心青年干部健康成长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健全工作责任制。
3 教育管理:健全激励监督的体制机制
管理好青年干部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一方面,我国相关部门制定激励机制为青年干部搭建了成长舞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项改革工作进入攻坚期,面临很多过去没做过、想要做、可能会做错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61]这为新时代想干事、干实事的青年干部提供了重要保障,极大激发了干事活力。另一方面,青年干部成长成才,离不开严格的管理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特别强调,要“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62]。一些年轻干部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除却个人因素以外,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组织上对青年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缺乏深入理解,未引起足够重视,没有针对性地“常提领子、常拽袖子”,以至于没有扣好“第一颗扣子”。因此,中国共产党在组织上加强纪律教育常态化、机制化的同时,通过民主评议、走访问询、征求意见、群众监督等形式不断探索完善监督机制,使年轻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引导青年干部成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
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观照时代发展要求,立足时代特征,把握青年特点,不仅着眼于确保革命事业后继有人的历史使命中,而且将对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置于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规律认识全局中,以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新政策逐渐构建出新时代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 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干部观
中国共产党对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历来被视作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决定着政党根本性质和前途事业的未来走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的战略思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根基之上,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青年干部观。一是把青年干部培养置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全局地位,以战略眼光和辩证思维深刻回答了青年干部的战略定位、培养目标、践行路径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重要论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青年的主体地位,中国共产党利用这种自觉的主体性,逐步形成重用青年干部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发展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将青年干部定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53]536,把抓好后继有人这个大计融入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重视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组织保障。二是将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目标。从政党性质来看,如何在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内外部环境下继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目前拥有9 0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所需直面的问题[63]。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无疑是党的建设的核心内容,决定着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将这一突破口或未来事业的希望着眼于干部队伍中的青年群体中。青年时期是干部成长的黄金阶段,也是打根基的阶段,加强对青年干部素质、能力、作风的锻造,是有效应对当前乃至未来出现的危机,且仍能保持自我革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体能动性的战略部署。三是将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原理与时代发展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思想观点。例如,在阶级斗争已然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斗争”新的时代内涵,将直面外部矛盾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作为青年干部破解时代难题的新的武器;将传统文化中以崇尚道德自律、追求精神境界的修身文化作为青年干部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强化自我约束与监督的系统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与历史经验教训譬如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等典故两相论证,得出青年干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锤炼本领增长才干[51]32。习近平总书记相关一系列新观点、新表述,逐步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党建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 为新时代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推进高素质专业化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正是为科学谋划新时代青年干部选、育、管、用各环节工作指明方向、树立标杆。一是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以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青年干部,强化了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导向。长期以来,干部德才兼备始终是贯穿我党培养干部的基本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德才兼备的内涵也随时代要求加以拓展。“高素质专业化”目标提出,体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干部德与才辩证关系的创新发展和深刻把握。其中,高素质包含对青年干部政治素质、理论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的要求,必须政治过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心系人民,同时要具备优良的品行作风、清正廉洁;专业化不单包括学历知识背景下的专业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具备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实践难题的过硬本领和斗争精神,以应对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前进道路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认为,不论是思想淬炼、政治历练、抑或是专业训练,都需要在实践中、斗争中加以锤炼。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年干部到基层、改革和建设一线、艰苦环境和矛盾多的地方轮岗、挂职锻炼常态化机制逐渐形成,通过递进式培养、多岗位历练、一层层考验等,也使得青年干部经历阅历更为丰富。二是推进深化青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从机制层面破解了青年干部选拔任用实践的难题。这主要体现在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和渠道,从各个领域吸收最优秀的青年优秀人才进入干部队伍;科学定义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内涵,避免陷入唯年龄等一刀切的做法,在优化队伍年龄结构的同时保持干部队伍各个年龄段积极性和活力,谨防“39岁”等现象的泛滥;纠正了长期以来干部选任机制中唯分、唯票选等机械化做法,强化了党组织对干部的领导和任命权,实现了党管干部原则与干部工作民主化原则之间的有效结合。三是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对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出过硬干部队伍是新时代以来取得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的关键[64]。青年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后备军,受成长条件和国内外环境的多重影响,关键时刻容易陷入理想信念动摇、贪图享乐甚至腐化堕落的境地。根据中央纪委等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近些年来“低龄腐败”现象频出[65]。党中央在尊重青年干部成长成才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为严把准入关口、防止带病提拔、谨防异化蜕变打造了全过程管理机制,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党内监督责任到完善监督管理机制,事实上是从个人和组织内外筑牢青年干部监督约束的“防火墙”,帮助青年干部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成为新时代可堪重任的栋梁之才。
三 明晰了新时代青年干部成长发展的实践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青年干部培养工作的新的历史起点,在遵循青年干部成长成才一般规律,兼顾当代青年干部群体特点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回答了青年干部健康成长要解决好的课题,为引导广大青年干部成才系统阐明了努力方向、成长路径和实践遵循。一方面,我国相关组织部门应为青年干部树立和坚定理想信念提供科学方法论指导。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决定了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66]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理想信念缺失是青年干部走向腐败的首要因素[67]。对于正处职业生涯前期,尤其是刚加入党政干部队伍的青年干部来说,如何真正树立理想信念是成长成才的第一课。一是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青年干部大多长于改革开放后,不乏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和学习思考能力,一味地说教和灌输只会使理论演变为被动应付任务检查的工具,而非主动认识世界解析问题的武器。习近平总书记直面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如何用等根本问题,为青年干部加强理论武装提供清晰指引,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穿透现象解构世界分析问题,在总结历史中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本质规律。二是对党忠诚是对坚定信念的最好诠释。青年干部基于理论认同的理性自觉才能站稳对党忠诚的政治立场,才能发自内心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事关党的前途命运的紧要关头旗帜鲜明毫不动摇。三是理想信念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青年干部需要时省常新,既要追求崇高境界又要树立底线思维,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才能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另一方面,我国相关组织部门应为青年干部提供增长实践本领的路径指引和实践平台。青年干部无论是理想信念的坚守抑或是素养品格的修炼,脱离了实践都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出发,结合自身基层工作经历,扭转了长期以来不少干部对下基层的错误认识和抵触情绪,使其认识到只有真正树立基层磨练,才能筑牢根基快速成长的正确认识和辩证思维。青年干部正值一生中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黄金阶段,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和敢于挑战风险的勇气,只有摆正态度,主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才能完成从思想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升华。
四 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公报指出,明确“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提出把治理能力和制度执行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68]。青年干部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其成长发展状况和治理能力直接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干部的相关论述及其要求,一是为青年干部提升制度执行力提供实践遵循。所谓制度执行力,即将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程度。”[69]我们只有全面提高治理主体的制度执行能力,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得到有效运转。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日趋多样化、复杂化,诸多矛盾亟待解决,严重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青年干部身处基层一线,直接面临社会矛盾复杂尖锐、各方利益盘根错节的现实考验;尤其是青年干部的工作开展往往直接面向群众,其工作成效很大程度决定人民群众对治理成果的直接感受,进而影响人民群众对制度优越的评判和对党和政府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七种能力”“八项本领”的相关要求正是为青年干部在管理社会事务、应对急难险重、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给予方法论指导,使其不断克服“知识折旧”“本领恐慌”,提升专业能力和治理能力。二是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革新提供动力支持。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制度革新,而制度革新的动力既来源于制度建设执行状况和治理效能的反馈检验,也来源于与时代发展同向的战略谋划要求。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势,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组织路线,成千上万提拔青年干部以保障和推进四个现代化的政治路线,“与时俱进”成为日后指导青年干部队伍建设方向的总体逻辑,中心要义是不断增强自身的调适性以适应并加快赶上世界潮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呼吁青年干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应对变革乃至引领变革,是对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由理性的自发被动走向自觉的历史主动的时代回应。这一考量既是出于持续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发展制度体系的现实要求,也是建立在国际力量消长变化对中国如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引领世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考之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的基本思想指导下,在国家相关组织正确培养和个人自我革新下,青年干部定能够肩负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中国方案。
-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2] 刘峰, 张国玉. 青年干部成长必须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思想之一[J]. 理论视野, 2014(3): 47-49, 52.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LLSY201403013.htm [3] 邓卓明, 邵二辉. 论培养年轻干部能力的五大路径[J]. 探索, 2014(4): 35-3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UTA201404008.htm [4] 王向阳. 新时代农村基层干部年轻化趋势及其机制分析——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的分析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 2022(8): 52-59, 51.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GQL202208007.htm [5] 萧鸣政, 卢亮, 王延涛. 选调生政策及其实施效果[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 13(2): 18-30, 187-18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PL201502004.htm [6] 邓卓明. 中国共产党培养造就青年干部思想与实践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7] 赵诺, 刘照峰.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青年干部培养工作的历史经验[J]. 青年探索, 2021(5): 56-6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LTS202105007.htm [8] 左鹏, 种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培养接班人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22(4): 44-52, 107-10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MBDH202204005.htm [9] 刘洪彪, 杜俊华. 困境与应对: 西南局时期邓小平对年轻干部的选任[J]. 求索, 2013(10): 53-55.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SZZ201310017.htm [10] 蒲冠州, 马志霞. 略论习近平青年人才思想及指导意义[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6, 216(12): 25-28.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GXSJ201612007.htm [11] 唐樵, 黄蓉生. 习近平青年干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探索, 2017(1): 22-26, 33.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UTA201701004.htm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 175.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5: 304-305. [14] 列宁全集: 第35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17. [15] 列宁全集: 第38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61. [16] 毛泽东选集: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17] 毛泽东文集: 第6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78. [18] 邓小平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9]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221. [20] 江泽民文选: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21] 胡锦涛文选: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105. [22] 维尔纳·布卢门贝格. 恩格斯和倍倍尔通信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5: 176.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6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203. [24] 列宁选集: 第3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713. [25] 列宁全集: 第4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23. [26]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526. [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19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2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662. [2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413.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9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13. [32] 列宁全集: 第33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215. [33] 列宁全集: 第23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437. [34] 毛泽东文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116-119. [3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18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36] 江泽民文选: 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46. [3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 850. [38] 李玉琦. 中国共青团史稿[M].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37. [39] 中国革命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8: 764. [40] 中国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上册[M].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2: 8. [41] 罗洪铁. 中国共产党青年人才思想及实践研究[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6: 76. [42] 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 中央档案馆. 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M].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8: 529. [4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毛泽东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 第1卷[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4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3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7. [4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一九四九年十月—一九六六年五月): 第16册[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3: 201. [4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第20册[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549. [4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48]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74. [49] 习近平. 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0: 5. [50] 刘峰. 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51] 习近平. 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5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53]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四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2. [54] 习近平.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N]. 人民日报, 2022-03-02(01). [55] 习近平. 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N]. 人民日报, 2021-03-02(01). [5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9: 569. [57] 习近平. 年轻干部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N]. 人民日报, 2020-10-11(01). [5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59] 习近平.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 人民日报, 2023-2-8(01). [60]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下[M]. 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29, 69. [61]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64. [62] 习近平. 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EB/OL]. (2022-01-18)[2023-01-25]. https://www.ccdi.gov.cn/specialn/sjj6cqh/toutiaosjj6cqh/202201/t20220119_165446.html. [63] 陆卫明, 郭佳鑫. 跳出历史周期率: 中国共产党的现实考验、逻辑依据及破解路径[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20(3): 16-30.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BJLB202203003.htm [64] 陈希. 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N]. 人民日报, 2022-11-23(06). [65]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亚栋. 年轻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引关注 警惕成长黄金期成贪腐危险期[EB/OL]. (2021-12-18)[2023-01-25]. https://www.ccdi.gov.cn/toutiaon/202112/t20211218_159538.html. [6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34. [67] 陈朋. 青年干部成长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J]. 人民论坛, 2022(Z1): 23-27. 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RMLT2022Z1005.htm [68]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19-11-06(01). [69] 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 王冠华, 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1. -
期刊类型引用(3)
1. 陈林敏. 宏观视域下我国青年干部的热点论域与研究趋势——基于1998—2022年265篇CSSCI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新生代. 2025(02): 24-33+43 . 百度学术
2. 江南,杨海超.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路径探析——以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4(03): 83-88 . 百度学术
3. 韦曼莉,李聪,黄虹妮. 黄文秀优秀品质促进青年干部成长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 长治学院学报. 2024(04): 24-2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2
- HTML全文浏览量: 12
- PDF下载量: 26
- 被引次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