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ng China with Science: the Patriotic Mission of Intellectuals in New Era
-
摘要:
新时代知识分子科学报国既是爱国使命的重要体现,也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特点。科学报国是知识分子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价值依归;是以自主创新引领社会发展、推动国家建设为核心要义;同时,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事业。知识分子为完成时代赋予的爱国使命,要有自信昂扬、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要有严谨认真、埋头苦干的科学态度;要有创新发展、独占鳌头的领先能力。
Abstract:Serving China with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patriotic mission of intellectuals and presents new connotations in the new era. Its core value i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the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 as the goal, and is to lea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national construction through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s the core value.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patriotic mission, intellectuals must have the spirit of self-confidence and responsibility, must have a rigorous and hard-working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must have the leading innovation capacity.
-
Keywords:
- serving China with science /
- the new era /
- intellectuals /
- patriotic mission
-
知识无国界,而知识分子有国界。爱国是人的一种天然倾向,生长于特定国度的知识分子对孕育自己的一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内化于心亦外化于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抱着拳拳爱国心以行深致远,“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1]在不同历史时期,时代赋予了知识分子不同的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科学报国”成为新时代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爱国使命。
一. 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的时代背景
18世纪6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自此以后,一轮又一轮的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接连兴起,极大地改变着全球的发展面貌,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低碳绿色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高歌猛进,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融入、致力引领新科技革命。回顾历史,人类社会每次科技革命都与世界力量格局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都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发展的面貌与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2]202因此,世界各国愈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将科学技术水平视作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致力推动科技创新以兹占领世界科技领域制高点。人类社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3]6之际,谁抓住了机遇、引领了风向,谁就能够极大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新科技革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然打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争取战略主动,“既要重视不掉队问题,也要从国情出发确定跟进和突破策略。”[4]我们要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不仅要积极融入,更要引领这场竞赛,实现“弯道超车”,并“在新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从而使我们成为新的竞赛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竞赛场地的重要主导者”[5]。
我国要占领科技高地既是国际竞争中提升综合国力的决定性条件,更是增进国内民生福祉的坚实支撑,是高质量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保证。2020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中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的交汇期,亟需科学技术发展的助力。目前,虽然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但仍存有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最后壁垒”“最后一公里”,如何攻克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横亘在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康庄大道上的重要关健所在。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效能,尽可能地调动科技资源助力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这是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性胜利的关键着力点。同时,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如何调动社会资源、激发社会全员动力为下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全力进军做好铺垫,我国亟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历史节点。“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7]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愈加需要发展提升,不断独占鳌头、引领风骚,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另一方面,聚焦于百姓生活的微观领域,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愈加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释放巨大红利,提高经济效益;同时,更需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创造更多“智慧产品”惠及千家万户,提高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知识分子发挥自身优势以报效祖国,是其作为中华儿女、中国公民的应有之义,而“科学报国”这一使命在新时代就愈加凸显其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日益提升,正在昂扬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以科技封锁等手段遏制中国的发展壮大。目前,从日益升级的中美贸易战到恶意构陷华为高管孟晚舟,再到美国“制裁”中国,禁止出售芯片以图封杀华为,乃至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中国字节跳动公司剥离抖音海外版(TikTok)在美国运营的所有权益,以及要求微信退出美国等行为。这些都凸显了科学技术在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警示我们,中国必须实现科技自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占据制高点,彻底摆脱他国掣肘,引领世界潮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3]9科学报国,应是新时代我国每一位知识分子放在心中的家国情怀,负在肩上的责任使命!
二. 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的时代内涵
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主张的提出,到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核心价值主张的新文化运动。近现代以来,我国不少仁人志士力求打开封闭的国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科学报国”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群体爱国使命的重要部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新时期改革开放,知识分子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辛苦耕耘、功勋卓著。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的使命担当愈加凸显,而科学报国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下也赋予了一些新的内涵和特点。因而,我们如何更好地把握历史赋予的新的内涵与特点,是新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更好地担当爱国使命、践行爱国责任的前提与基础。笔者认为,在新时代语境下,知识分子的爱国使命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 “科学报国”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价值依归
“科学报国”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表达爱国情感、践行爱国使命的重要范畴。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囿于所处社会条件,知识分子的“科学报国”带着深刻的时代印记,有着不同的价值归宿。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林则徐、魏源等一大批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敌”,根本在于捍卫国家尊严,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以维护封建贵族阶级的统治。20世纪初,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民主”和“科学”成为他们的社会理想与救国良方,希冀仿效西方建立资本主义国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知识分子作为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用知识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实际行动为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使命奉献终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的价值底色更加鲜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一方面,这是由新时代这一崭新的历史方位所决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2]57实现这一目标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另一方面,这是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当今世界是以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论英雄的世界,是“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6]的世界。因此,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这是当代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爱国使命。
二 “科学报国”是广大知识分子的共同事业
近代以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教育资源垄断在少数人手中,只有极少数的精英能够享有稀缺的教育资源,知识分子仅是少数群体,且以人文知识分子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教育的普及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知识分子已经从少数精英成为多数的、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与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时谈到,“知识分子,顾名思义,就是文化水平较高、知识比较丰富的人,其中不少是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行家专家。”[1]当今,我国知识分子队伍遍布科技、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文艺等领域,知识分子的作用愈加凸显。在科技界,知识分子通过5G、VR、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学技术提高了人民群众日常的生活质量,尤其在航空航天、卫星通讯、生物医药、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坚实保障了国家安全、增强了综合国力,彰显了知识分子精研科学以报国的爱国使命。科学报国不仅是科技知识分子的“专利”,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的爱国使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各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碰撞更加激烈,我国价值取向日益复杂多元,如何在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是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分子亟需思考、解决的重大课题;之外,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挑战,更是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分子不可回避的、亟需深耕的时代课题。
三 “科学报国”的核心要义是以自主创新引领社会发展、推动国家建设
科学报国,顾名思义就是知识分子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科学知识,在所属领域造福于国家、服务于人民。笔者认为,这里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知识分子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是自己的发现发明,还是学习借鉴他者得来的,即“自主”问题;二是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是重复性、无增量的“背书”操作,还是充满张力的创造性发展,即“创新”问题。我国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开始谋求以科学技术报国时,所涉及的科学技术即是西方的“船坚炮利”、政治制度理论、思想文化观念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科技封锁与围剿,我国科学技术的自主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两弹一星”的问世、牛胰岛素的首次人工全合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发射等,辉煌璀璨;但有诸多领域甚至是核心领域仍不能实现自主研发,而且在新时代尤为明显,亟需发展创新并突破围困。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持续升级,美国禁止向华为出售芯片、软件等,甚至禁止全球使用了美国技术或设备的厂商为华为代工芯片。这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领域自主开发研制的必要性,为摆脱无端掣肘,时代要求我国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的立足点必须是自主,而创新必须以自主为前提。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唯有创新才能使得中国在新一轮科技竞赛中勇占鳌头。毫无疑问,我们要想实现创新就要依靠人才,就要依靠广大科技知识分子;这既是新时代对于知识分子的要求,更是科技发展自身规律的趋势;而创新不仅限于科技领域的创新,更是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还是文艺领域的优秀艺术作品创新等,这些都是知识分子以自主创新引领社会发展、推动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 知识分子应勇担时代赋予的责任与使命
面对波云诡谲、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局势,知识分子科学报国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停留在爱国情感的自我陶醉与满足中,这一爱国使命必须体现在将祖国变得更加强大的切实行动里。因此,新时代知识分子要勇担时代责任与使命,要用自信昂扬、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浸润自己,以严谨认真、埋头苦干的科学态度鞭策自己,以创新发展、独占鳌头的能力要求自己。
一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有自信昂扬、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无须耗费过多心力的简单事务很难激发起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需要担当的都是极富挑战性的任务。知识分子要担起“科学报国”的爱国使命就需要有担当精神的浸润与支撑,担当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是知识分子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到“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传世箴言,无不体现着以国家和人民为旨归的担当精神。新时代知识分子处在形势复杂、挑战严峻的历史节点上,更需要自信昂扬、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高新科技领域的围追堵截,以及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渗透,试图掣肘我国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健康发展,并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此时此刻,知识分子亟需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勇担大任,将个人追求与社会理想融合起来,急国家之所急、难国家之所难,全力以赴,以自信昂扬的姿态将汗水洒在祖国大地上,践行“科学报国”的爱国使命。
二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有严谨认真、埋头苦干的科学态度
科学是人类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旨在揭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普遍必然规律。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以其周密著称,必须依靠严谨认真、埋头苦干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科学产出成果有效性的基础保证,知识分子若没有严谨认真、埋头苦干的科学态度,遑论逻辑周密、高质突破的科研成果;知识分子要科学报国,那么科学就必须是“真科学”,不能是“伪科学”。因此,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想拿出真的能够增强综合国力、增进人民福祉的科学技术成果,就要有严谨认真、埋头苦干的科学态度。当前,无论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都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严重违背了这一原则。一些科研人员为了早日出成绩,将还没有充分证明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众,甚或投入实践领域,造成不可逆的损失;或是片面追求一己私利,擅自篡改实验数据,虚构“创新假象”;甚至出现挪用、剽窃他人成果等严重破坏科研生态、违背科研道德的行为……这些虽不是知识分子中的主流,但这种行为不仅对解决国家现实问题没有丝毫裨益,更会贬损、阻滞科学发挥其应有作用,损害国家声望与利益。新时代知识分子要科学报国,就要抱持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久久为功、不问西东。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7]
三 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有创新发展、独占鳌头的领先能力
知识分子进行科研活动时,既要有科学态度,更要有科研能力。新时代背景下,科研能力的核心是创新。科学技术的实力决定着世界经济政治力量的对比变化、决定着各民族、各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创新水平则是决定科技水平高低的核心要素。在新一轮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的角逐中,创新不仅是提升国家竞争力、赢得这场无硝烟的战争的“命门”,而且这场角逐的胜负重构着未来世界科学技术的格局,影响乃至决定着未来的世界秩序;创新更是一种高知识含量的活动,要创新就必须依靠人才,依靠各个领域的广大知识分子。因此,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不应贪图安逸、墨守成规,需要时刻保持创新活力、攻关核心科技难题、回应重大理论问题,在他国的倾轧中披襟斩棘、奋勇争先。我国科技领域的知识分子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刻苦钻研,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努力奋斗;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分子,既要积极回应西方社会抛出的不怀好意的诘难,讲好中国故事,更要致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国家经济、政治等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智力支持;文艺、教育等领域的知识分子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新方式方法,更好地造福社会、服务人民。
-
[1]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04-30(01).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6.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 2016: 48-49.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23. [6] 习近平.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 不断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N].人民日报, 2014-05-25(01). [7]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26. -
期刊类型引用(4)
1. 谢国民,张勇志. 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01): 72-74 . 百度学术
2. 韩明珍. 课程思政理念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学设计. 砖瓦. 2022(11): 174-177 . 百度学术
3. 兰美荣,卢黎歌. 中共百年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思想教育研究. 2021(06): 154-159 . 百度学术
4. 胡晨洋,金艳. 关于大学生科技报国精神培育的研究述评.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1(04): 72-7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0
- HTML全文浏览量: 0
- PDF下载量: 0
- 被引次数: 5